陈勇:发现“云上”之美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9-1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他是小学美术教师,却带领各学科教师开发省级微课;他学习传统艺术,却总是学校第一个尝试新工具、学会新技术的教师;他借助移动终端设备开展课堂教学尝试,领衔设计数字化美术教室;他带领团队支教乡村,云上开课,带领城乡学生一起发现“云上”之美。

    ——————————

    “这是包水果的海绵呀”“妈妈每次买来水果都是我帮她丢掉海绵的”……当美术教师陈勇把珍珠棉材料发到学生手中时,他们好奇又兴奋。在版画教室里不刻版,用这些海绵做什么呢?与浙江省湖州市爱山小学教育集团鹤和小学学生带着同样好奇的还有屏幕另一端浙江省庆元县大济小学的学生。这是陈勇开发的一堂以《版痕之趣》为主题的云上美术课。

    在浙江,这样共建共享的云上直播课已经成为每周教学的常态。2021年,浙江全面启动数字化改革。2022年浙江省教育厅打造全省艺术互联网新型城乡教共体,借助该平台互动直播系统,陈勇带领工作室团队积极参与到跨区域共同体教学中,创建了“双师一生”线上教学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开展名师面对面、名师带你学、携手乡村名师课堂等线上直播,时间长达数百小时,惠及城乡学生千余人。

    在同事周惜蓓眼中,陈勇不仅是小学美术学科的“大咖”,还是一个能全学科引领教师发展的“大神”。他热爱美术,却一直努力跳出学科看美育;他学习传统艺术,却总是学校第一个尝试新工具、学会新技术的教师;他借助移动终端设备开展课堂教学尝试,领衔设计数字化美术教室;他创建了学生“动画制作”平台,并把动画制作与学生综合实践活动、STEAM等项目化学习结合起来,开辟了一个新的数字化美术学习空间。

    从知道美到发现美

    作为湖州市唯一的美术特级教师,陈勇并非科班出身,但对美的热爱是从小深植于心的。

    第一次接触美术概念,是在读小学时。那时乡镇学校举办一个学生绘画比赛,早就对画画产生兴趣的陈勇决定报名参加。凭着一幅紫色葡萄和早已忘记颜色的狐狸组成的简单水彩画,他第一次得到了奖状和奖品,也体会到了心中热爱得到肯定的感觉。

    考入湖州师范学校后,陈勇在学习文化课的同时又兼修了美术专业。如今回忆起来,他仍然感谢那段中师学习的经历,“语言表达、写作、‘三笔字’,用油画笔写印刷字体,甚至游泳都是那时学会的”。那时他真正感受到美的全然的魅力。“美术可以表达自己的感受,拿起画笔,你可以勾勒出整个世界”,陈勇也更加坚定了想要从事美术教育的决心。

    1999年,陈勇来到湖州市龙泉小学,正式成为一名小学美术教师。满怀热情的青年人走进课堂,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纪律问题。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他经常买一些小奖品,并组织了美术社团,带学生出去展示、比赛。社会的肯定、团队的相互鼓励,让学生增强了自信,也更加理解了美的意义。

    与学生一起成长,陈勇收获良多。但真正理解美育,源自一次市级公开课。在提交公开课设计时,一位美术教研员的话让陈勇陷入沉思,“你在做教学设计前一定要想明白为什么要上这节课。”教研员的这句话一直萦绕在陈勇耳边,他琢磨了许久,反复检查自己的课堂设计,回忆曾经的教学场景,终于从学生视角得到了答案:一堂好的美术课,不是让学生知道“美”,而是让学生主动发现“美”。那节公开课,陈勇推倒重来,带学生玩了一场水墨游戏。也是从那时候开始,陈勇觉得自己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但已经离心中理想的美育又近了一步。

    小科技里的大学问

    此后,陈勇积极参与外出学习与赛课活动,努力开拓视野。多媒体互动设备出现后,从小就对电子元件感兴趣的陈勇把对信息化的理解与美术学科有机融合,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实践。

    课堂上,陈勇发现美术作品总是以最终结果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很少能直接感受、经历整个创造过程。此外,陈勇还经常被学生大胆的想法震撼,这些奇思妙想大多只能停留在想象阶段,这让他感到十分可惜。幸好此时信息技术已经迅速发展,通过建模、可视化软件操作,学生只要有想法就有可能实现。比如,学生可以利用电子平板进行陶艺创作,既节省了资源又能够多次重复创作,一节课孩子可以制作多个作品,最终可以选择最满意的进行线下操作。

    空间建模、动画制作等技术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美的观察力和想象力,还可以拓展学生的三维空间设计能力,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为教育创新提供了基础条件。

    闲不住的陈勇常常捣鼓多媒体设备,发现了众多“小技术”,解决了许多真实的教学问题。比如,他用“探照灯”技术解决了学生美术学习聚焦的问题;利用电子白板的变形功能帮助提升设计的直观效果……

    在新建的美术学科教室,陈勇再次尝试改装一些设备,实现美术学科教学的需求。在美术课上,教师的示范对学生的学习至关重要,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艺术视野和水准呢?翻阅网络信息,陈勇决定购买中转接头,将高清镜头以第一视角进行面授直播。在进行直播时,学生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小小的变化,精准满足了学科教学的需要。

    陈勇常说,小科技大学问。他还记得自己曾经支教的塘甸小学,那里有一群年过半百的老教师带领乡村孩子参加船模航模科技比赛,他们用最低廉的价格购买模型,并进行了电池防水改造,一举击败了许多城市学校的选手。感动于这种创造精神,陈勇自告奋勇用一周时间收集资料,与学校教师一起成功申报了2013年浙江省精品课程,这是这所学校第一次获得省级精品课程荣誉。

    技术是课程的催化剂

    这次成功,让陈勇看到了信息技术的别样魅力。一直以来,他都在探索课堂中的深度融合,希望找到一种方式让学生拥有更好的体验。此时,技术成为课程的催化剂。

    陈勇积极探索微课程的开发和制作,从2014年开始,他就借助高拍仪、手机、三角照明面灯、录音设备等开始了视频课程的制作。一做就是10多年,每年几乎都能完成1—2门高质量的微课程,许多课程还在浙江省微课程网上进行了分享,得到许多师生的喜爱。微课程、名师金课、同步课程一系列线上教学资源同步而生。

    2018年,陈勇被评为浙江省特级教师。2019年开始,他踏上了名师工作室导师之途,承担“之江汇”(之江汇教育广场是浙江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省级名师网络工作室的建设。此后,陈勇带领团队教师在平台上开展各类互联网教研和教学工作。

    2020年疫情期间,陈勇思考最多的是如何进行线上教学。他尝试了各种设备:手机直播、钉钉直播会议、腾讯会议、小鹅通等,同时还组织教师培训,针对不同学科的教学需求优化设备,实现精准线上教学。2020年,陈勇录制的课程《人与动物系列》参与浙江省特级教师协会组织的“心系荆楚,名师驰援:百名特级教师公益送教湖北”线上教学,受到一致好评。

    2021年,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超前理念让陈勇对信息化有了新认识,也让他看到了教学的新空间,更看到了未来教学的新方向:借助信息化设备,资源可以共建、共享,从而实现教育领域的城乡均衡、区域均衡发展。

    为了进一步满足各类学生学习的需求,增强美术学习的多样化,陈勇及工作室团队面向全省师生开设同步课程系列5套:《中国传世名作》《遇见彩铅》《啄木鸟创“刻”版画》《园林印象》《墨守新规》。招收线上学生1245人,在线学习时间共计2.6万多分钟,约400多小时;关注课程的学生有5.8万余人。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陈勇带领团队提炼革命传统文化精神,精选优秀美术作品,开发《红色主旋律》课程,在“之江汇”平台进行线上教学、解答,受到学员的一致好评。2022年,陈勇再次更新课程,以老物件为线索,开展“名画+老物件+综合活动”于一体的综合探索课程。从欣赏体验、材料等不同视角进行了开发,服务山区、海岛等地的学生。

    如此多的课程,背后的付出与汗水可想而知。在提到微课制作时,工作室成员除了骄傲之外,都少不了要提到陈勇的严厉。“陈老师对微课的要求非常严格,甚至到了苛刻的地步,为了减少录制过程中的杂音,我常常等到深夜时分才进行录制。从课程设计到制作再到上线,不知道要修改多少遍。”工作室成员孟丽芳说道。

    “陈老师对语言文字、拍摄画面的要求都有十分严格的规定”,在谈到自己的微课修改时,从教4年的黄玮平至今还“心有余悸”。听到这些“吐槽”,陈勇笑了。不进行业务指导时的陈勇,总是温和又可亲的,但是面对那些将要走进学生和社会视野的课程时,他毫不放松。

    天台县三合中学教师丁焕翔最佩服陈勇“追求极致”的精神。2019年,陈勇指导丁焕翔在台州市中国画主题教学中展示一节《清明上河图》公开课,那阵子有点懈怠的丁焕翔疏于斟酌教学材料,导致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材料冗杂。陈勇指出了问题之后又陪丁焕翔磨课到深夜。这样的“极致”精神深深影响了工作室的所有成员,也正是在这样追求极致的过程中,工作室走出了一个又一个学科带头人。

    厘清教育与技术的边界

    2022年4月,以破解乡村学校艺术教师结构性缺编和乡村孩子美育资源缺乏困境、以“班班有艺术教师,生生有艺术特长”为理念的浙江省艺术互联网学校成立,陈勇和他的团队成为“之江汇”艺术互联网学校首批入驻的名师。面对不同的区域和生源差异,如何实现均衡,如何提高浙江山区26个县以及6个海岛县的教育质量等问题成为陈勇对云上教学质量思考的重点。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