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景深下的技术变革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9-1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在前沿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国家政策的持续推动下,“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促进育人模式变革、助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新时代教育公平的核心要素。

    信息技术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破解成本、效益、质量的“不可能三角”。在以往的“大规模因材施教”中,我们看到的更多是在知识、技能传授方面的破解之法,而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新阶段,我们追求的是面向核心素养发展、面向综合能力提升的解决之道。

    信息技术对于学生能力提升的正向影响在不同的景深下呈现着不同的景象。远景的焦点在前沿实验室和学术构想中,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系统加持使教学环境、教学形态、教学评估得以重构;中景的焦点在卓越学校的前沿实践中,智慧教育示范校在不断生成优秀的信息化教学成果;近景的焦点在学校的日常工作中,各种硬件设备、在线平台、学科工具在大量的实践应用中越来越简捷可用,也越来越适教适学,支持着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在预见到技术支持的高质量教育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意识到技术可能带来的应用误区与数字鸿沟。育人还是育分?技术本身是盲目的,它在不同方向的追求都可以起到加速器的作用。从近景到中景再到远景,教育要与那些美好场景相遇,仅靠技术发展远远不够,还要依靠教师对素质教育的深刻理解与认同,依靠教师运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能力。

    高质量的教育需要教师普遍具有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创新的能力,能够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越来越智慧的空间支持个性而灵活的学习。教师必须完成一系列角色重塑,不仅成为知识的传授者,而且要成为助学者、评价者、指导者、课程开发者等。在信息化教育的环境下,对于角色重塑我们可以有更具体的期待:教师要做个性化学习的促进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主动应用信息技术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倾向和学习水平;教师要做学习环境的设计师,整合正式、非正式及虚拟学习环境,推动混合学习,为学生创造探索真实世界与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空间;教师要做学习资源的整合者,在技术的支持下与学习空间中的人、数据、内容、资源、专业知识、学习经验形成常态链接,为学生提供丰富、有效的学习内容和学习选择;教师要做数据分析的决策者,借助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和深度挖掘,采取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决策,为学生提供及时、精准、适性的学习支持。

    角色重塑的挑战是巨大的,要应对这样的挑战,“合作”与“学习”是最重要的两个关键词。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教学共同体”是非常值得关注的合作形式。在这种形式下,教师的合作不再仅限于课前与课后的备课、磨课、反思,而是将合作空间拓展到真实课堂上。教师个体很难满足所有的角色要求,但是可以通过合理的角色分工来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比如,在一个单元中,有的教师承担“教学”任务,精细设计学习内容并落实授导过程,有的教师承担“助学”任务,在活动过程中给学生更个性化的支持,有的教师承担“教练”任务,给予学生情感关怀和实践指导。

    在传统教室环境下,这样的教学合作限于物理空间和师资队伍体量,确实难于实现。但在混合教学环境中,授导过程可以在线开展,助学和指导过程可以实地进行——利用网络教育的时空不限性,合作教学的实施难度大大降低。当然,教师不仅可以与专家、同行合作,而且可以与优秀的在线资源和名师课程合作,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优化教学;教师还要与教育机器人、智能教学助手、智能学伴合作,释放事务性劳动的压力,发展新型教学生态,着力发展学生的高级思维,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正是技术赋能的多元合作使教师有可能同时应对“大规模”与“个性化”的教育教学挑战。

    在知识爆炸的今天,终身学习是每个人的发展必需,作为教育教学变革的核心资源,教师的学习更显重要。教师要开阔眼界,理解信息技术可能为教育带来的变革;要提升能力,在多媒体、混合和智慧学习环境中,判定自己的能力短板,持续优化课堂教学、转变学习模式;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教师更要涵育数字素养,持续、有效、符合伦理地获取、解释、运用多种数据,实现育人过程的深度优化。

    相关研究发现,现存的工作种类,有近半数会在未来的20年内完全被机器取代,但教师是最不容易被取代的职业之一。教师之所以不容易被取代,不仅在于“教书”,更在于“育人”,在于情感、心理的联结与支持。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教师发展学院院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