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边上白米青蒿社饭香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10-1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儿时生活的县城宣恩,风景可以媲美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每年清明前,家家户户都会背上背篓来到田间地头,寻找一种被当地人称作“蒿芝”的植物,它的叶子就是做社饭的食材。社饭自古有之,是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祭祀的一种食物,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一种少数民族地区的饮食文化。

    清明前的蒿芝最嫩,采摘时一般掐最嫩的部位。蒿叶与菊花叶子极其相似,后来才知道这种蒿芝学名叫“青蒿”,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能预防和治疗“伤,肿痛,痨,疟,痢,痔”等多种疾病。小时候做完作业,我就会迫不及待地背上一个小背篓、带上一把剪刀,与父母一起去野外摘青蒿,直到装满一背篓才回家。

    清代的《潭阳竹枝词》写道:“五戊经过春日长,治聋酒好漫沽尝。万家午后炊烟起,白米青蒿社饭香。”诗句正是对土家人“过社”的真实写照,土家人淳朴热情,谁家做了社饭都会盛几大钵送给左邻右舍,故当地有民谚说“送完了自家的,吃不完别家的”。我最喜欢去外婆家吃社饭,一般社饭的基础配料是糯米、大米、腊肉、豆干、青蒿、胡葱,外婆做社饭还会在食材中加入腊肥肠和蒜苗。每年做社饭,外婆总是有条不紊——先把腊肉、腊肥肠和豆干切成小丁,把胡葱和蒜苗切成短节,接着将青蒿洗净剁碎用纱布包好,在清水中反复揉搓,直至草绿色的水变成清水;揉出苦水后打开纱布、挤干水分,取出青蒿在锅里加热焙干,再把糯米和大米淘洗干净,倒入筲箕中滤去水分。一切准备就绪,就在锅中倒入适量的菜油或猪油,烧热后先放入腊肉丁和腊肠丁翻炒,出油后放豆干丁和青蒿继续炒,快出锅时放入胡葱叶短时间烩炒后起锅,最后连同切好的蒜苗一起倒入混合好的大米和糯米中,根据各人口味还可放适量调料。拌匀后放入木甑,木甑则放在一口大铁锅里,最后用柴火蒸熟即成。当外婆双手揭开竹篾做成的甑盖那一刻,独属青蒿和土家腊货的香气顿时弥漫在空气中,那种美味让我难以忘怀。

    10岁那年的冬天,我们一家来到一个新的城市生活。第二年春天,我好奇地问父母怎么不做社饭了,父亲说:“这边少有恩施的蒿芝,离开了蒿芝,社饭就不是社饭了。”一次在给外婆打电话时,我嚷着想吃社饭,从此外婆每年“过社”时就会把社饭做好晾干,或邮寄过来或托出差的熟人带过来。经过几天的长途跋涉,社饭已少了那份鲜美的味道,但我依然年年盼着外婆的社饭。

    几年前,86岁的外婆走完了生命的最后一程。外婆是一个有个性的人,出生于小康之家的她,早年毕业于女子师范学校,退休前一直担任小学教师。从小到大,外婆给我的印象是严厉多于慈爱,以至于在外公去世后,对于外婆表现得过于坚强,我们晚辈还颇有微词。可没想到,80岁时,患有心脑血管等慢性疾病的外婆居然在表妹的帮助下,把外公曾经发表的文章和留下的手稿重新整理校对出版。表妹说:“外公走后,外婆说得最多的就是她与外公在一起时的点点滴滴,还有就是每年清明前惦记给你们做社饭。”听后不禁潸然泪下,眼前总会浮现一幅画面:头发花白的外婆在二姨的陪同下,各自背着背篓去离城很远的乡野寻青蒿。80岁以后,外婆腿脚越来越不方便,只好退而求其次去菜场买青蒿,她总怕菜场的青蒿味道不一样,做出来的社饭我们不爱吃。

    外婆走后的第二年“过社”时,我们意外收到了大舅妈寄来的社饭。大舅妈性格直爽,烧得一手地道土家菜,每年腊月都会用最传统的方法腌制腊肉,为年夜饭和第二年春天的社饭准备食材。表哥表姐告诉大舅妈,现在商场、超市什么都有,不必再这么劳心费神,可大舅妈与外婆一样有执念,一定要亲手准备社饭的食材,每一道工序都不假人手。从此,我们每年都会收到大舅妈寄来的社饭,社饭里有我童年的味道,时时唤起我记忆深处的情愫。

    (作者单位系湖北信息工程学校)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