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师范”建设的五点坚守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10-2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师范教育是人才培养的枢纽,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就需要创新师范教育,为高质量人才培养提供高质量师资。

    近年来,“新工科”“新医科”“新文科”“新农科”概念的提出,掀起了国内高等教育改革的新一轮浪潮。与此同时,有些地方或师范类高校提出了“新师范”的概念,并推出了与之配套的一揽子新举措,正好契合了当下对教师教育的关注。“新师范”是针对“旧师范”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这些问题集中表现为当下的教师教育与师范院校发展目标的定位不匹配,与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期许仍有距离。如何建设“新师范”?我们在创新的同时也要有所坚守。

    一是全面统筹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坚守教师教育主业。师范院校原来开设的都是师范类专业,后来增设了非师范专业,走上了建设综合性大学的道路。甚至有些师范大学,非师范专业在专业数和学生数占比上超过了师范专业,而对于师范生的培养亦缺乏系统性与前瞻性,结果导致“师范大学办得不像师范”。此外,师范院校越来越重视科学研究,或者强调社会服务,结果一定程度上反而弱化了人才培养功能,影响了师范生培养质量。《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明确强调“切实推动师范院校把办好师范教育作为第一职责”,因此“新师范”建设要求师范院校仍要坚守教师教育的主业,强化师范院校在教师教育体系中的主体地位。

    二是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坚守言传身教的师范本色。我国师范院校课堂教学在20世纪大多采用讲授法,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与提高,多媒体教学全面进入课堂。近年来高校与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很大部分指向了在线教学、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与此同时,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理念也深入人心。这就需要师范院校教师在教育教学的理念与实践上能率先垂范,培养深研教育改革理念、熟练使用教学工具、掌握教学改革方法的师范生。以面向未来的教育方式培养未来的教师,这是建设“新师范”的必然要求。

    三是提高培养对象层次,坚守对本科人才的培养。随着研究生教育特别是教育硕士专业的发展,师范院校开始重视研究生培养。在有些师范院校,教育硕士的比例不断扩大,甚至超过了同学院本科生。培养一批硕士层次中小学教师和教育领军人才是强师计划的要求,但是大力发展非教师教育导向的研究生教育,则与“新师范”发展方向南辕北辙。“新师范”的建设,一方面要加强本科师范生培养,推进课程与教学改革,更新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完善课堂教学和实习实践;另一方面,在研究生培养上,师范院校需要加强高素质复合型硕士层次高中教师培养和乡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高水平师范大学还要主动承担为地方师范院校培养博士层次教师教育师资的任务。

    四是扩大培养对象范围,坚守对未来教师的培养。作为教师教育的主阵地,师范院校对职后教师教育也责无旁贷,不少师范院校通过培养在职教育硕士、教育博士等方式提高在职教师学历。但也应看到,部分师范院校将职后教师教育当成主业,以至于“喧宾夺主”。师范院校的主业是培养未来的人民教师,也就是发展职前教师教育。因此,“新师范”建设要求师范院校统筹职前、职后教师教育,特别要加强自身的本科人才培养和研究生人才培养,为国家和社会输送高质量的中小学教师。

    五是完善大学治理体系,坚守以人为本的教育初心。近年来,不少大学推动管理体系改革,倡导“去行政化”,充分发挥教授委员会或教代会的作用,强化为师生服务的体系建设,但目前高校的管理体系改革仍不到位,与理想中的大学治理体系尚有距离。“新师范”背景下的师范院校也要推进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从师生的需求出发,促进高校管理服务供给侧改革,满足师生的个性化需要。以人为本理念下的高校治理体系,应该是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全面服务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师范生,将来才可能在中小学教学、班级管理和学校管理中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到实处。

    师范院校培养的是人民教师,以教师教育为本质特征,其人才培养具有明显的“传递性”。可以说,师范院校什么样,师范院校的教师什么样,决定着未来的教师什么样。随着时代发展,师范教育已经转型升级为教师教育。在二十大精神指引下,“新师范”建设需要不忘本来、面向未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适合新时代需要的未来教师,“新师范”建设任重而道远。

    (作者单位系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