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策数学可以很“美”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11-0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每一名教师,在教学生知识的同时也应是美的传播者,有责任让学生欣赏、感受、品鉴到更多的美。作为数学教师,同样要学会开发数学中的美育资源,将数学教学与艺术活动进行有效整合。

    数学美不像艺术美那样外显和鲜明,而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具体形象性的。对于数学学习活动,教师应努力发掘其中美的因素,让数学与艺术相结合,注重从数学知识中挖掘和捕捉美的因子,创设美的意境,引导学生进行审美感知。

    在一次三年级的数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创设了“冲击三角洲”综合实践活动,他们带领学生欣赏拼图游戏、自主创造设计十三巧板,激发学生的图形创作积极性。学生通过对图形的探究和制作一件件创意作品,走进了图形艺术世界,丰富了审美情趣。

    “冲击三角洲”的拼图游戏是围绕等边三角形展开的,为什么选择等边三角形?是因为等边三角形就是集多种美于一身的智慧图形,蕴含着美妙的数形结合。这种结构特征体现在每一块板的边角面积的大小和对称性上。学生在操作中可以积累和优化思维经验,提升思维品质。

    本次活动以观察操作为主要活动手段,也是基于SOLO分类理论(以等级描述为特征的质性评价方法)在游戏化学习中的运用,并且可以用色彩搭配的方式体现学生的自我审美。教师在教学中既要考虑学科本质,又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

    课堂上,教师通过一个故事引出“冲击三角洲”这个游戏,呈现不带颜色只有13块图形轮廓线拼摆好的大三角形,并提出活动的终极挑战——画、涂、剪、拼、议、创,把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感受转化成对新知的渴求,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新知识的学习。学生在观察中,感受到每一个图形都蕴含着平移、旋转、轴对称的运动变化。在欣赏过程中,教师通过观察、比较,感悟图形的运动价值所在,引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寻找图形运动中的美。

    数学审美能力是在数学审美活动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它主要包括数学审美感知力、审美想象力、审美情感活动能力和审美评价能力。教师通过绘制“冲击三角洲”活动,凸显几何图形与绘画相结合的价值,激发学生对图形的探究欲望,探索图形的特征,欣赏图形的美。学生在依样绘制、裁剪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调动多感官的参与,用眼睛观察图形间的相对位置关系,看准相邻图形间的连接线,并能根据自己喜欢的色彩搭配进行涂色。拼摆巧板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力有着较高的要求。经过学生不断思考、合作、创新,由4块板到由多块板拼成的三角形,难度逐渐增大。

    教学中,教师用高水平问题保持学生高水平思维的参与:引导学生经历一个由动手操作、感性直观再到理性思维的认知过程。“你发现了什么”——引导有意观察;“这种图形在拼摆的过程中有什么特点”——引发理性思考;“还可以怎么做”——引导学生把拼摆3块板的经验迁移到拼摆更多块板;“你成功了吗”——引导学生分析原因、交流分享注意事项,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让数学与美育的结合贯穿始终,创设了不同形式的美育活动,学生运用绘画、裁剪、拼摆、设计等艺术方法进行动手实践。学生从“欣赏美—体验美—创造美—表达美”等一系列活动中获得知识。在观—研—画—涂—剪—拼中,学生对数学美的惊叹和艺术美的感悟被充分激发。

    在小学数学实践活动中,如何更好地携手艺术、渗透美育?如何更好地在美育培养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这些将是我们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不断摸索、继续探究的主题。

    (作者单位分别系北京教育学院、北京小学广内分校,本文系北京教育学院2022年课题《游戏化学习视角下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研究》成果,课题编号:YX2002-02)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