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教师媒介素养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11-1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河南新郑三中女教师上完网课后猝死家中,其女儿发文称,其母生前遭到“网络暴力”。此事在网络上迅速发酵,成为热门事件。如果将此事件与江苏教师误将收礼记录发到家长群事件相关联,不难发现,虽然两起事件性质迥异,但都暴露了一个共同问题——教师的媒介素养亟待进一步提高。

    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的媒介素养不能简单等同于能够灵活运用多种媒介服务于教学、实现交流,具体而言,媒介素养应由媒介知识、媒介技能、媒介态度构成。媒介知识与技能关涉媒介的选择与使用,而媒介态度则表现为在媒介使用过程中呈现的稳定心理、应变能力以及合理的价值取向。对于河南女教师遭遇“网课爆破”离世事件,我们痛心愤怒之余,更应反思教师的媒介素养是否需要进一步提升。毋庸置疑,提升教师媒介素养既是提高教师职业能力的要求,也是教师应对“互联网+”背景下存在诸多不确定事件的一种自我保护。

    事实上,河南女教师的网课遭遇并非个案,自今年9月以来,多地就爆出网课被入侵,有学生泄露网课信息,有学生组建“网课爆破”群,有学生成为“爆破手”。他们熟悉网课模式,在课堂上用骂人、讲荤段子、放哀乐等方式进行捣乱,他们“爆破”网课目的明确——“图个乐”。在弄清他们的行为动机后,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采用“堵”“疏”结合的方式进行应对。

    首先是堵。合理选取网课媒介,让“爆破手”无可乘之机,比如选取钉钉进行课堂直播,上课学生必须实名,相比可以通过会议号进入的课堂,前者发生“网课爆破”的概率较小。其实,针对这一乱象,腾讯会议等曾提供多种会前设置方式,保障在线课堂的安全性,教师需要对这些设置如实名认证、屏蔽声音、移除课堂等操作进行学习,以备不虞。

    其次是疏。只堵不疏,治标不治本。“网课爆破”之所以频繁发生,根源在于学生长期上网课所产生的负面情绪难以排解,这些情绪被不法之徒利用,用于煽动“爆破”。鉴于此,教师要防止唯媒介化倾向,即教师在使用媒介过程中,不要让媒介成为没有温度的知识传输工具,只有“教”没有“育”。

    针对此类事件,我们不得不反思:同在网课课堂的学生面对“网课爆破”为何大多成了看客?教师是否需要转变媒介态度,让学生的网课生活更有现场感、参与感和成就感,让线下教育缺失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最小化。同时,教师面对突发情况要学会化危机为契机,学会给学生上一堂生动的网络德育课,而这正好是实现教与育相互转化的重要体现。

    概而言之,在网课背景下,堵与疏的灵活运用,教向育的合理转化,都需要教师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

    (作者单位系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华中师范大学龙岗附属中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