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码”不必过度解读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0-12-0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日前,浙江省温州市上线“瓯越师德码”,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都能在线了解师德师风情况,并可为每位教师出具师德健康报告。

    “师德码”一出,立即引来不少质疑,还夹杂着一些声讨的声音。有人联系到前不久“灰溜溜”退场的“文明码”;有人把它比作教师群体的“良民证”;有人认为这是对教师群体的感情伤害和人格侮辱;还有人大呼“狼来了”,从此广大教师要心惊胆战地教书……

    在社会治理日趋复杂的背景下,一项创新举措不可能没有“副作用”,“师德码”也不例外。担心推行“师德码”可能产生负面影响未必多余,但对经过科学论证、尚未实施的管理办法的“副作用”过度解读,甚至贴上侮辱教师人格、侵犯教师权利的标签,大可不必。基于师德师风建设、教育治理的初心,在预设“师德码”可能产生“副作用”的同时,还应充分看到“师德码”积极、务实的一面。

    首先,“师德码”释放善意,着眼于建设。

    一是“师德码”旨在反映师德表现状况,绿色也好,黄色、红色也罢,都是教师自己的“脚印”,是教师个人书写的“师德史”,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只是如实记录,不会无理强加。

    二是“师德码”主要用于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的管理,在职称评聘、表彰奖励、推优评先等方面用于参考,不会对社会公布,学校与教师“你知我知”,没有“他知”,更不会随便“一扫便知”。因此,“师德码”不会侵犯教师隐私权,更不会伤及教师人格尊严,伤害教师感情。

    三是“师德码”着眼于建设。黄码、红码教师试图转岗“洗白”行不通,这是对学生、对教育的高度负责。通过自己的努力,师德状况改善以后则可修复转码,而不是把人一棍子打死,也正是着眼于建设。

    其次,从实践层面看,有可能利大于弊。“师德码”好与不好,教师最有发言权。就现实情况看,如果实施“师德码”,绝大部分教师都会是绿码;极个别教师因为轻微违规违纪,有可能是黄码;为红码者几乎没有。这样看,对绝大部分教师来说,“师德码”不仅不是伤害,而是对其师德水平的鉴定和赞许;对个别教师施以“黄码”,可以起到督促、提醒和警告的作用,给其预留改错的机会;对于教师中的害群之马施以“红码”,且不能一走了之,也是教育治理的应有之义。无论是正面引领、有效预防,还是警示教育,都不会引起教师群体性恐慌。

    最后,“师德码”是师德师风建设的创新之举。“师德码”延续现有师德师风评价体系,依据教师师德表现,借助大数据汇总、记录教师“师德史”,并用二维码的方式呈现,这是一种管理创新。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师德建设也应与时俱进,创新方式方法,这样才能跟紧时代脚步,有效治理师德师风“乱象”。

    2019年底,教育部联合六部委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旨在着力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用制度的力量确保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机制化。

    因此,对于横空出世的“师德码”,不应过度解读其“副作用”,而应看到积极、务实的一面,给予更多时间进行验证。

    (作者单位系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区第五督学责任区)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