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笔谈关注学生的道德内隐学习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0-12-0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无意识、自动化、非反思、稳定性是道德内隐学习的特征,班主任要对这种道德学习方式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基于其特点调整德育工作方式,才能让德育入脑入心。本期刊发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沈嘉祺关于德育工作的第三篇——

    ——————————————————

    在德育工作中,班主任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费尽心血教育学生,效果却不甚理想,家长身上的不良习惯学生却能自然习得且难以更改。为什么会形成这种结果?这是因为学生在与家人相处时,大多进行了内隐学习。

    道德内隐学习是指学生在与他人互动中不知不觉获得经验,并由此形成行为习惯和品性的过程。相对于有意识、有目的的学习,道德内隐学习往往具有以下特点:

    无意识。道德内隐学习发生时,学生获得了外部环境中某些潜在的复杂信息,但学生本人意识不到。例如,当父母对孩子说“谢谢”时,孩子获得的潜在信息是:待人应有礼貌,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等等。这些信息不是以明晰的行为规范、条文出现,而是将规范、条文隐含在“谢谢”等各种现象、情境中反复影响孩子。

    自动化。学生的道德内隐学习是在无目的状态下不知不觉发生的,没有他人强加干预,源于学生自身的需求。例如学生看电视时,同样的影片、同样的场景,每个人的关注点可能不同,这种不同主要源于学生已有的道德结构差异。此外,学生在选择过程中往往也是无意识、自动进行的,可以选择关注、接受,也可以选择不关注、不接受。

    非反思。在道德内隐学习过程中,学生在选择、认同、遵守各种道德规范时具有“不假思索”的特征。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并没有意识到外部环境对自己产生了影响,一切好像是自然而然发生的。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思维处于放松状态,只是依照自己的喜好和倾向来关注、接纳外在影响,而不做更多思考。

    这与学校开展的有目的、有意识的德育有很大区别。学校教育的目标十分明确,而且通常班主任会以明晰的语言提出要求或说明理由,这时学生进入了有意识的思考状态,开始思考这种观点是否合理。而学生在内隐学习时情况恰恰相反,因为没有“被教育”的感觉,学生反而放松了警惕,一切似乎是自由选择的结果,而学生更喜欢这种自主的感觉。

    稳定性。道德内隐学习经常发生于日常生活之中,而日常生活具有连续、反复等特点。这种重复的生活持续影响学生,使学生在日日重复的活动模式或解决问题的方式中逐渐形成了一种行为定式,而后沉淀为一种思维定式。在这种定式的影响下,学生遇到类似情境时会不假思索、自动以其固有的倾向做出快速反应。

    因此,在德育工作中,班主任应该注意学生内隐学习存在的现象,从而扬长避短。

    一方面,班主任在了解内隐学习的特点和优势后,应该改进教育方式,不要一味地采用显性教育,也可以通过创设和改变环境来唤起学生的道德内隐学习,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影响。同时,班主任要注意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因为亲其师才能信其道。班主任还要明白“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道理,注重以身示范的教育作用。

    另一方面,班主任应注意学生通过内隐学习获得的不正确的观念和不良行为习惯,并对此加以正确引导。由于这些观念是通过内隐学习获得的,学生对其缺乏必要的反思和批判。例如,学生受到影视剧、自媒体的影响,在生活中不自觉地形成一种消费攀比现象。班主任对这种现象不能听之任之,而应该把学生这些无意识产生的观念提到意识层面,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从而让学生清楚地意识到问题所在。

    内隐学习在学生品德形成过程中占据着重要位置,班主任要注意这种学习形式的特点并控制好影响这类学习的多个因素,才能切实提高德育实效。

    (沈嘉祺,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从事德育与教师教育的研究与教学。专著及主编的教材有《初等教育德育论》《小学班队管理》《小学教育实践手册》等)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