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点醒了谁
配方制、茶馆式、诊断式、智慧教室、翻转课堂、可汗学院、PBL、STEAM、深度学习……课改20年,一众概念不停冲击着我,其中“境脉”一词深深吸引了我。
那是2015年9月15日,温州市在乐清雁荡举办首届学术节,华东师范大学学习科学研究中心主任裴新宁受邀做报告,提到了国内外理论界对“学习”概念的认定,其中“学习就是境脉性变化”这句话吸引了我。
这种感觉缘起于一场职业梦,办一所有品质的学校。2015年秋季开门办学的温州大学城附属学校需要一个顶层设计,我与同事苦于觅寻,此刻却送上门来。
我反复琢磨,“境”是情境、心境、语境、处境,“脉”是脉络、脉动。学习需要从心开始,结合学生所处的环境和经验,在一定的语境中应用;学习需要建立经验脉络、实践脉络、知识脉络、文化脉络,需要产生关联互动并建立自己的结构。
我们学校是温州唯一一所在大学城内立身的小学,坐拥高校高端资源的“境”。打通、融通、贯通需要有一个境与脉的结合,这个“境脉”就是学校的生长因子。
只是在一次报告会听到一句话、一个词就带着教师擂鼓征发,那是鲁莽的,也是不道德的——学生不是试验对象,教师也不可以蛮干。我开始与同事学习,与教师一起开启了“境脉”概念的本土化改造。
把“境脉”一词置于实践的炼炉中当属重头戏。先做课程,让学习方式的转变“有轨可循”。我们从三级课程出发,对课程结构进行重建:“大”即优育国家课程,“境”既融入地方课程,“脉”即做好校本课程。再做课堂,让学习方式的转变“有根可培”。我们提出“三界四步境脉课堂教学模式”,在“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之外引进“关系世界”,并以“先验新知接境、创设任务启境、学习脉动入境、建立脉络出境”四个教学基本步骤实现三个世界的交互融合。
良性循环当然要有实践的土壤和勤于反思、笔耕不辍的习惯。自2019年开始,我连续在媒体发表9篇文章介绍“大境脉课程”创建经验。温州大学教授孙芙蓉因此关注了我,邀我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慕课,分享“大境脉课程”建设经验。
平台高了,我对自己的专业要求也高了,开始整理近4年基于境脉学习的个人校本课程实践读本《名城联语》。2019年参加浙江省“百人千场”专家名师送教下乡活动时,我为台州三门外国语小学送上了一节定制的《联通三门· 联对入门》课程,所有教学内容与设计都基于台州风土人情,课例具有100%的“境脉浓度”。
不知是“境脉”一词点醒了我,还是我活化了“境脉”这个词语,我的教学生涯与就职学校皆因“境脉”一词发生了变化。
在专业成长的路上,我是一个不安分的人。作为执行校长,我自己研究,也带领团队研究,始终站在领衔开发的阵地上。校长不是一个筐,只把荣誉装;校长应是一只雁,当先进,领头干。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温州大学城附属学校)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