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解析“游戏”隐含的教育密码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03-1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案例应该很容易引发班主任的共鸣,更容易引发家长的教育之痛。可以说,学生沉迷游戏已然成为我们必须正视的教育命题。游戏干扰学业,消磨学习意志,已经成为许多学生无法抵挡的诱惑,引发了师生及亲子关系紧张,甚至导致学生犯罪,问题层出不穷。案例中赵老师的做法体现了一个班主任尽责的意识,她的困惑也是一个常说常新的问题——游戏事件为什么屡禁不止?

    游戏一直被家长和教师视为洪水猛兽,原因就是游戏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的阻力因素,负面价值大于正面价值,所以班主任常常采取的做法就是禁止、控制。但这也恰恰折射出我们思考视角的窄化。疫情发生以来,电子产品的使用一直是热点话题,不久前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这让教育者不得不反思:学生使用电子产品究竟是一个什么问题?学生沉迷游戏,班主任何为?

    时代进步,电子产品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甚至办公的必需品。即使目前可以避免学生使用电子产品,未来他们也需要具备使用电子产品的能力,一味禁止未尝不是一种短视,对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助益较少。所以,教育者应该看透游戏问题的本质,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正视问题并学会解决问题。

    由此看来,我们可以从案例中发掘一下,看看班主任赵老师对学生玩游戏的处理有何不妥。

    首先,过于主观判断学生行为。学生作为生命个体,有情感、有意志、有个体对生活的认知与追求。案例说,赵老师已经不止一次就玩游戏的问题教育过学生,但效果不佳。这说明其做法并没有切中要害,更没有获得学生认同。这也暴露出我们面对学生问题时的“通病”——用固有经验判断学生,导致教育行为不能有的放矢。

    赵老师看到学生玩“后宫”游戏,内心产生不快。试问,赵老师是否思考过,学生为什么喜欢玩这款游戏?学生在游戏中获得了什么?玩游戏的学生有什么共性?案例显示“不少学生”参与其中,赵老师并没有深入了解,只是简单认为学生玩游戏是错误的,且屡教不改。有时,我们过于强调学生“改“的问题,是不是应该反思“教”也出了问题?

    其次,过于简单对待学生行为。学生在问题中成长,问题即为教师的教育契机。但通常情况下,我们的教育过于强调实效,学生一有状况就说教、训诫,罔顾学生身心特点,不仅没有效果,还会衍生出更严重的问题。同时,有些班主任唯成绩至上,视一切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为“不务正业”,因此导致的“语重心长”或者“促膝谈心”都不能获得学生的情感共鸣。当代学生对具有尊重、信任、公平等品质的教师更看重,“懂不懂我们”已经成为许多学生喜欢老师的标准。赵老师虽然也对学生进行教育,但更多停留于教师意志的灌输,并没有站在学生立场找到原因,也没有给出有效的解决策略,更没有帮助学生正视游戏与学业的关系,从而使得处于青春期的学生表现得更自我、更无视规则。

    再次,过于孤立看待游戏事件。学生在班级不只是进行学习,还需要在班级这个公共生活空间获得精神滋养。案例中,赵老师只是把学生玩游戏看成是违规行为,没有看到学生玩游戏隐含的实质,也就不大会思考如何通过班级文化建设 “唤回学生沉迷游戏的心”。班主任面对问题只想到“怎么办”,这种思维方式导致解决问题流于表面化,也就缺少思考问题的深层教育意义。

    电子产品里不仅有游戏软件,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软件也越来越多,乘车、购物、医疗等样样离不开。为此,我们必须看到培养学生合理使用电子产品的意义——建构学生“使物”的态度与能力,养育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意识和品质,为学生未来的人生助力。为此,班主任应着力了解游戏问题蕴含的教育密码,采用可行的教育策略,真正给予学生成长的力量。

    了解学生心理,感受学生需求

    班主任面对学生问题,不应只看表象,不应主观臆断,而应多做调查访谈,了解学生的真实心理,多角度分析学生行为背后的原因。我曾就学生玩游戏问题进行过调查与分析,希望给大家一些借鉴。

    其一,学生在游戏中可以获得价值感。随着时代进步,游戏呈现的内容和形式越来越多样化,玩家以进阶的方式接受挑战,这恰恰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他们在游戏中获得考验,打败游戏中的“敌人”,战胜其他玩家,从中获得征服感与成就感,这当然是学生在枯燥的试题中无法体会的。一个沉迷游戏的学生曾经兴奋地告诉我:“老师,我在游戏中是王者,现实中却是一个无时不被批评的差生。”案例中,女生沉浸在“后宫”的乐趣里,也是这种心理的折射。

    其二,学生在游戏中可以满足交往的需要。在某重点中学的调查结果显示,许多品学兼优的学生也玩游戏,除了显示自身的智商以及能力外,他们表示不玩游戏会被同学边缘化。这一结果出人意料,游戏竟然还是学生人际交往的需要。今天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人际交往显得尤为重要。而交往需要话题、需要共识,如今的学生生活场所单一,生活内容单一,所以游戏成为不可多得、可供探讨的话题。他们不仅交流游戏,也通过游戏找寻和建立人际关系。

    讨论班级公约,促进自我管理

    案例中,学生对游戏已然形成了一种无法克服的“瘾”,赵老师对此束手无策。周敏无视自修课的要求,也可以看出赵老师的相关规定毫无作用。班主任除了针对个体学生的帮助之外,还应对“蔚然成风”的事件在班会上进行讨论。可从游戏本身的价值、参与游戏的动机等话题切入,使学生在同伴的观点碰撞和影响下反思自己,作出相应的行为和思想调整。同时,班主任也可以利用班会进行班级公约的讨论,针对游戏出台规则和监督机制。有时班规的无效更多是内容不够适切,程序不够公正,甚至不能获得学生的认可和共识。班主任还可以建设、利用班级资源平台,让学生参与班级事务,拓展角色意识,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这样也能使学生拥有价值感。

    构建班级文化,拓展生活内容

    有情怀的班主任把班级文化建设看得非常重要,因为班级文化可以影响、浸润学生的心灵和精神。在班级文化的背景下,班主任可以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学段特点设计一系列班级活动,与学生一起协商活动的内容及形式,使学生在丰富的生活中发挥所长,提升自己。实践证明,学生对学校活动是充满期待的。我们只有用更有吸引力的活动内容吸引学生,使得学生从中获得更多成长的喜悦,才能彰显教师教育行为的意义。

    眼中有学生,行为就更有底气,面对时代的变化,班主任只有透过现象,着力思维转变,才能高屋建瓴从根源上解决一个又一个难题,与学生收获共同进步的力量。

    (蒋凌雪,上海市中国中学班主任,正高级教师,上海市十佳班主任,徐汇区高中优秀班主任工作坊主持人)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