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研学路上的精彩遇见——河北省邢台市襄都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纪实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03-3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2020年12月18日,河北省邢台市襄都区“研学实践教育成果展示暨工作总结大会”在龙泉小学举行。

    总结大会现场,南北两侧靠墙处各设置了一列展台。北边展台是琳琅满目的手工作品,有耧、犁、石碾、石磨等农具和生活器皿,有瓷杯、瓷碗等捏塑制品;南边展台是绘画、手抄报和师生征文。诸多绘画作品生动形象,数百篇征文记录着研学见闻。

    马路街小学是当地最早启动研学的学校,校长贾建存说:“研学让教育灵动,让学生快乐,让学习生动有趣,学生获得了课堂上得不到的知识。”该校语文教师赵宸坤更关心让学生在活动中搜集作文素材,此次多名学生获得征文奖。她坦言:“从前学生最怕写作文,干巴巴没有内容,没想到这次征文写得这么好,每一个细节都写得那么具体、真实、生动!”

    襄都区教育局副局长李钢具体负责研学旅行这项工作,最初接手时他十分忐忑,既不知道路该怎么走,更担心出现各种问题。但是,他没有退缩。“实践证明我们选择的道路走对了,研学旅行改变了我们襄都区的教育生态。”看到活动顺利进行且成效显著,李钢比很多人都高兴。

    行动: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研学旅行,是教育教学方式的一种创新。但是,打开这扇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陶行知曾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然而,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教育渐渐远离了生活,学校被“封闭”起来,学生被禁锢在书本里,成长的道路越来越窄。究竟路在何方?

    教育部等11部门发文倡导研学旅行,为教育改革提供了契机。邢台市教育局负责同志认识到必须改变关起门来搞教育的陈旧观念,经过充分考量后开始推进研学旅行。襄都区教育局出台文件,完善计划,建立机制,培训师资,一场研学实践教育的破冰之旅迅速扬帆起航。截至目前,辖区内22所小学、6所中学组织学生到不同基地参加研学活动,参加学生达到7000余人。

    走进襄都区的研学现场,蓦然发现,外面的课堂竟然如此精彩。

    逸夫小学六年级学生到邯郸市涉县赤岸村接受红色文化熏陶。走进“129师司令部旧址”,聆听刘伯承、邓小平带领八路军打鬼子的故事,孩子们对革命前辈肃然起敬。将军岭上,孩子们在英雄纪念碑前敬献花篮,鞠躬致敬,庄严宣誓。

    晏家屯中学七年级学生到沙河市红石沟生态农场体验农耕文化。在这里,他们聆听种田能手讲述农具的使用方法并亲手耕耘,观察农作物的生长状态。在农业技术员的指导下,孩子们了解滴灌原理,动手布设管道,安装设施,每一道工序都做得像模像样,俨然成了“小小农艺师”。

    羊市道小学六年级学生走进内丘县邢窑遗址。在发掘现场,每挖出一件瓷碗、瓷壶,孩子们都激动得欢呼雀跃。在制作车间,孩子们捏塑、拉坯,一件又一件器具模型在一双双小手中诞生,孩子们享受着创造的喜悦与幸福。在这里,他们是“考古小专家”,又是“小工匠”。

    ……

    在研学实践中观察、发现、经历、体验、思考、感悟,孩子们感受到校外的“课堂”很精彩,收获了快乐,收获了知识,更收获了许多教室里学不到的东西。

    课程:赋予研学丰富内涵

    研学旅行,不单单是“做活动”,关键在于“做课程”。襄都区在研学实践教育中坚持“课程先行”的原则,致力于实现“活动课程化”。

    邢台素有“五朝古都,十朝雄郡”的美称,丰富的人文资源和美丽的自然风光为研学旅行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课程资源。

    襄都区成立了研学中心,邀请专家、校长和学科教师组成课程研发团队,构建了“四大类别十三大课程体系”。

    一是红色传统教育课程。比如,在涉县赤岸村“129师司令部旧址”,《追寻前辈踪迹,传承红色基因》课程将学生带进了烽火连天的抗日岁月。

    二是历史文化教育课程。比如,在内丘县邢白瓷旧址,《踏邢窑古迹,展白瓷风华》课程,让学生了解邢白瓷千年辉煌的历史和精湛奇巧的制作工艺。

    三是劳动科技教育课程。比如,在沙河市红石沟生态农场,通过《和谐共生点石成金,璀璨农业科技兴邦》课程,让学生体验农耕生活,了解科学技术影响下的现代农业。

    四是地质生态教育课程。比如,在临城县崆山白云洞,通过《访奇洞美景,探造化神功》课程,让学生了解地质演变的神奇过程。

    在课程实施中,不同学段的学生可以根据成长需求选择不同的课程。为了保障有效实施,我们配置了“行前线上课”“行中体验课”“行后展示课”,让学生“游中学”“学中研”,游得畅快,学得生动,研得深入。

    研学:让孩子增长见识

    研学,开阔了眼界,也触动了灵魂。对此,亲身参与过的许多师生都有自己的体会。

    马路街小学五年级学生张慕枫说:“以前我最不愿意上自然课了,看书上的条文总觉得枯燥无味。在农场观察各种植物,采集标本,没想到大自然竟然如此可爱,上自然课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真没想到,一个小小的瓷杯、瓷碗竟然有那么多秘密。”三义庙小学从邢白瓷基地研学归来,五年级学生孔安朵说,“倒茶、喝茶原来还有这么多讲究,研学活动真的让我长知识了。”

    第七中学初二学生梁艺琼参加了在129师司令部旧址的研学,他说:“穿上灰军装,当上了‘小八路’,在面对烈士纪念碑宣誓的那一刻,我流泪了,我要向英雄学习。”

    研学,让孩子得到锻炼,走向成熟。邢台市弘毅小学四年级班主任杜菲菲说:“研学归来,我发现孩子们突然间长大了,他们变得非常守规矩,也懂得了相互礼让、关心与照顾。”

    孩子的感受也在改变着家长的态度。逸夫小学四年级学生苗思聪的母亲陈书瑞通过信息平台关注了研学活动的全过程,对儿子的表现十分满意,她说:“从前总觉得让孩子好好读书就行了,没想到在校外还可以学到那么多东西,这活动真是值了。”

    龙泉小学校长朱天桢此前对活动开展心存顾虑,他担心小学生自理能力差,这么多孩子出了事情怎么办?面对快乐归来的孩子,他绷着的一张脸舒展开来,“看来我们的教育方式是该变一变了”。

    研学旅行的成功尝试,得到了学校、家庭、社会的普遍认可,也给襄都区教育注入了活力,它让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发生着深层次的变革。

    (作者单位系河北省邢台市浆水中学)

    | 局长思考 | 河北省邢台市襄都区教育局局长 侯云奎

    ?研学旅行,“旅行”是载体,“研学”是目的。“旅行”,要让学生“旅”得舒畅,“行”得开心;“研学”,要让学生“学”得具体,“研”得深入。“研学”与“旅行”必须有机结合,一定要避免“有旅无学”和“有学无旅”现象。

    ?学生走出学校,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地体验生活、学习知识、锻炼能力、陶冶情操、提升素养、塑造品格。研学旅行是最完美的教育,最好的课堂永远在路上。

    ?书本不是知识的全部,学校更不是教育的全部。学生既要在学校读懂有字的书,更要到自然与社会中读懂无字的书。

    ?研学旅行的核心是课程,充分发掘区域人文与资源优势,研发与构建适合学生成长需要的课程体系是第一重要的工作。

    ?研学实践教育是对教育行政领导“担当”与“责任”的考量,唤醒局长、校长比唤醒教师、家长更重要。只要我们这些做领导的勇于担当,真心实意为学生的成长负责,行动就能落到实处。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