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故事一门课与一个孩子的文学梦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03-1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老师好,冒昧地添加您的微信,我是2004级学生,曾跟着您上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写作兴趣班……”

    中午,办公桌上手机振动,一则微信加好友的请求奔入眼帘,轻按“同意”后,百余字的短信就如一把钥匙,瞬间将我记忆的闸门打开。一个女孩的身影、名字、故事,以及我的校本课程“小记者社团”,一帧帧、一幕幕如放电影一般逐渐鲜活起来——

    2008年秋,开学的第二周。

    下午第二节课的铃声响了起来,学校的一千多名学生纷纷走班到各个教室,学习自己喜欢的兴趣课程,我也在“小记者社团”的班级门口等待学生的到来。

    学生陆陆续续来到班上,点名、签到、开课。我让他们介绍一下自己:“今天是小记者社团的第一节课,首先……”正在这时,门口闯进了一个黑黑瘦瘦的女孩。“报告!老师,请问这是小记者班吗?”女孩怯生生地问我。我抬头看了一下,招招手让她进入教室,继续进行自我介绍的环节。

    轮到她介绍自己了:“我今年四年级,妈妈说我胆子小,就让我报了小记者班,提高一下胆量……”她的声音太小,有一些怯怯的感觉。接着,我开始了第二个环节,讲解“小记者采访礼仪”。理论课有些枯燥,虽然我准备了大量素材,争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还是有部分学生听得心不在焉。但她却听得很投入、很认真,板直着腰,一双眼睛忽闪忽闪地发着光。胆小、礼貌,这是她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

    接着是小记者采访的模拟和实践环节。别的学生都很大胆,她却变得扭捏起来,捏着衣角不敢上台。“妈妈不是说,让你来训练胆量吗?你就把台下的同学当作萝卜白菜试一试……”我笑着对她说。最终,她走上了讲台,开始了自己的采访。她说话的声音依旧有些小,但思路清晰、表达流利。我让全班学生鼓掌表扬她,在掌声中,她那一张怯怯的脸终于绽开了笑容。

    10月,学校照例进行“家长开放日”活动。我主动请缨,让“小记者团”全程参与活动的采访和报道。学生听到消息欢呼雀跃,自备相机、录音笔等采访工具,积极准备着采访活动。为了让采访显得更有仪式感,我帮他们借了统一的服装,还准备了佩戴在胸前的“记者证”。

    学生把衣服一穿、胸卡一戴,拿着相机、采访笔和采访本,记者的模样活脱脱呼之欲出。他们都很高兴,在热闹的人群中拍照采访,像模像样。胆小的女孩也穿梭在人群中,活泼生动得宛若一只小天鹅——她甚至大胆地跑到校长面前要求采访。这与我第一次见到的样子全然不同,她身上流淌着自信,笑容里充满了阳光。这令我甚是欣喜:这不就是我想看到的学生模样吗?不正是我开设“小记者社团”校本课程所追求的真正目的吗?

    家长开放日结束,校长在教师例会上特别表扬了小记者团:“你们的小记者团不错!胆大心细,尤其是采访我的那个小姑娘,落落大方,采访有水平!”

    我的课程从刚开设时的随意、零散,渐渐变得有了目标和规划,也慢慢开始系统化、深入化。参加小记者社团的学生由少变多,他们乐学,而我也乐于倾尽全力让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有趣。

    我带着这群小记者,参加过许多实践活动。校园里采访学生、教师,校外走访企业、社区,参加环保活动……他们成长了许多,采访能力、写作能力较之同龄的学生尤显优秀。于是,我努力为他们搭建更高的平台,将他们撰写的新闻稿件、拍摄的新闻图片、创作的文学作品投到全国各地报刊,竟然也发表了不少。这种发表的喜悦和领取稿费的惊喜又反哺了他们的学习热情,提升了他们的学习动力。小记者社团俨然成为学校的明星社团,小记者团的采访也成为校园的一道美丽风景线。

    那个胆小的女孩,在两年的“小记者”锤炼中迅速成长起来。小学即将毕业,成绩优异的她选择了一所人文底蕴较强的中学,她说:“我喜欢文学,期望将来继续学习文学,能写一手锦绣文章。”

    我不以为然,认为这只是一个小孩子随便说说而已。

    渐去渐远渐无声,从此不再有她的消息。直到她的这则微信跳入眼帘,我才知道:她不是小孩子的一时意气风发,竟然一直奔跑在追寻文学的路上,不仅考取了日本的早稻田大学,而且专修“东亚文学”……我翻阅她的微信朋友圈,学者的人文气息扑面而来。

    我没有询问她选择文学之路的真正缘由,只是暗自猜想:是不是曾经有一门叫作“小记者社团”的课程,轻轻划过她的心田,不经意间播了一粒种子,然后生了根、发了芽,照亮了她的跋涉和梦想?

    (作者单位系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培英实验学校小学部)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