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课题研究为区域教育提供原动力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07-0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本报讯(记者 孙和保) “课题研究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教育公平的难题,抓住了学校教育过程和微观公平两个关键,在教育公平的学术理论、政策研究方面提出了‘福建方案’”。近日,由福建省教育科学规划办主办的“基于学校教育过程的微观公平研究”课题成果报告会暨福建省教学成果特等奖成果推广应用会议在宁德东侨经开区、福安两地三校举行。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李政涛在会上说,“项目组要继续深化教育微观公平的研究,包括深化对公平与效率、宏观公平与微观公平的关系、现实公平与未来公平的研究,使成果更加普遍、更有视野。”

    据了解,在过去近5年时间里,课题项目组通过田野调查、课题指导等实证研究方式,帮助基层学校解决在课程、教学、评价、制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重视学校发展样态的现实转化,将研究成果向基层学校尤其是乡村和城市新建学校推广。

    在会议开幕式上,福建省教科规划办主任吴明洪充分肯定了这一课题的时代意义,并指出,“通过这样的成果报告会推动教科研成果走出‘书房’,将教科研成果转化为指导教学、服务决策、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实践成果,为福建省创建更多‘排得上、叫得响’的品牌学校助力”。

    在“基于微观公平的学校文化与制度建设”“均衡·优质·活力的初中课堂样态”等专题展示会场,来自课题实验学校的校长和教师代表以及来自课题组的研究专家,对教育微观公平的学校样态进行了多视角诠释。这些学校既有闽西老区乡镇中学,也有闽东少数民族中小学;既有福州、厦门办学条件先进的学校,也有山区办学条件一般的学校;既有一定办学历史的老校,也有新建校。

    “学校教育微观公平的核心是教师发展,破解教师发展瓶颈的关键是重拾教师的激情、重视教师的积累、拓展教师的视野和提升教师的思维品质。而破解教师发展瓶颈必须从清晰度、提炼度、开阔度、精细度、创新度、融通度和生长度7个方面把握好判断思维品质高低的标准。”在闭幕式上,李政涛为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