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去远方,看见更辽阔的中国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08-2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好的教育要尊重每一个孩子的独特性,要创造合适的场景,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能力。“去远方”这门助力孩子走出校门、自主探索广阔未知世界的研学旅行课程,点燃了众多学子的梦想。孩子们为什么喜欢这门课程?无数的孩子和老师给出了答案:一切以学生为中心。

    “去远方”研学旅行课程旨在帮助学生走出校门、自主探索广阔未知世界。依托这一课程,我们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制订研学旅行方案,掌握基本的出行技能,并通过全国性活动,甄选优秀的出行方案和学生团队,让贫困地区的学生实现去远方的梦想,在行走中国中读懂中国,在读懂中国中热爱中国,热爱美好生活。

    几枚鸡蛋引发的课程研发

    2012年春季,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简称“真爱梦想”)第一次推出“去远方”课程。那年,真爱梦想在重庆的梦想教师说,几个留守儿童把家里的鸡蛋卖了,想买票到县城看望父母,因为匆忙,没经验,半道就被乡亲带回了村子。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理事长潘江雪知道了这个故事,她说:“我们并不能阻止孩子们寻亲的脚步,但是希望他们在下一次远行的时候做好准备。”于是,那一年真爱梦想开启了课程研发。

    从2012年第一次课程研发,到2016年2.0核心课程迭代,再到2020年疫情下作为首门线上课程进行迭代,“去远方”课程呈星火燎原之势,越来越多的梦想教师自愿加入实践者的行列。

    “去远方”是以项目式学习的形式开展的,注重项目的真实性,尊重学生的发言权和选择权,强调反思与改进,以及成果的公开展览;重视每份学生方案的价值,而不是以单纯的方案落选而终结学习,鼓励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多元体验、探究合作”。

    从2014年开始,为了帮助学生有真实体验“去远方”的机会,真爱梦想开始募集社会善款,支持学生真正去远方实践自己的研学计划,去看见更辽阔的世界。第一年从四川省马尔康市到北京的学生带上了他们藏族的家乡特产,在北京卖了一些钱。他们给潘江雪老师写了一封信,把钱分成了三份,一份捐给班级里特别贫困的同学,一份作为班费,还有一份捐给了真爱梦想。正是这样的公益心和使命感让越来越多的学生和一线教师受到感召,加入到了这场爱心传递。

    如何让学生成为研学的主人

    “去远方”课程从内容设计到实际研学过程,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想去哪里?想和谁在一个小组?想去研学什么主题?想怎么去?从线路安排、交通选择到食宿预订、行囊准备,事无巨细,都由学生自行决定。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完成一份独有的研学方案制订,也学会作出一些选择,不论是否正确,在作决策的过程中自然获得了成长。广州市番禺区大石会江实验学校的学生说:“上学期我们的语文课本里有一篇关于北京的课文,当老师给我们讲了很多有关北京的故事后,我们的心里都种下了去北京的种子,希望有一天,我们能去北京看一看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在甘肃省康县城关第一小学,有学生说:“我们都喜欢喝饮料,但对茶知之甚少,对茶和茶道缺乏认识和体验。龙井茶是中国名茶,我们想了解杭州西湖龙井茶的历史文化,同时了解西湖龙井茶的生长环境。”学生带着自己的心愿和想法完成研学方案的制订,如有机会也将完成研学的实践。

    来自学生的真实反馈

    关于“去远方”课程,学生是怎么看的呢?有学生对学习形式格外关注:“通常确定目标后,课堂上会设计各种活动任务让我们自己去探索,比如以小组方式合作探索,而不是简单地给答案。”有学生谈到了师生关系:“在‘去远方’课程学习中,师生更加平等,梦想教师把我们当作大人来对待,总是鼓励我们表达想法,而且不随意评价答案,只要说出自己的观点都会得到鼓励。”在研学过程中,教师和志愿者更多是“隐形人”的角色,在必要时提供建议和帮助,更多是学生自己作决定和安排。当然,在这样的学习中,同伴之间的关系也更融洽了。

    公益属性是“去远方”的核心,教育属性是“去远方”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将不断补足课程内容,让学生在研学旅行中沉淀更多的体验。共创属性是“去远方”面向未来的原动力,“去远方”是包括教师、学生、志愿者、家庭、社区、企业、教育主管部门和更广泛社会公众一起参与的共创平台,大家一起共建行动共识,共享创新成果。

    (作者单位系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