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策感悟诗词教学的别样韵味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09-2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唐诗宋词是传统文化的瑰宝,诗词集语言美与情理美、韵律美与意境美、音乐美与绘画美于一身。鉴赏经典诗词,弘扬传统文化精髓,有利于提高文化素养及鉴赏能力。教学中,我运用诗词赏析法,引领学生赏读经典。下面以《七律·长征》为例阐述。

    “知”——知人论世。孟子在《孟子·万章下》中认为,作品与作家的思想及时代背景关系密切。知其人、论其世,了解写作背景及作者思想,才能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

    只有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才能真正读懂诗词的内涵。只有了解长征的艰难历程,才能感悟到红军不畏艰难的革命精神。

    “增”——把诗读“厚”。诗词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怎样把诗词读“厚”?给诗词增肥减瘦,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呈现一幅幅精彩的画面,给人别样的美感。

    想象画面,填补留白。“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为何而暖?为何而寒?这是诗人为读者留白。发掘教材内涵,深入历史背景,在挖掘中补白。红军“声东击西”“调虎离山”,不用一兵一卒,巧夺金沙江,这是“暖”;敌人用凶残的手段,掀开泸定桥上的木板,红军在枪林弹雨中飞夺泸定桥,这是“寒”。想象补白,还原历史,让诗意立体丰厚。

    增肥减瘦,改诗成词。把诗《七律·长征》改编成词《长相思·长征》:“远征难,只等闲,万水千山横阻挡,生死两相依。腾细浪,走泥丸,五岭乌蒙磅礴山,翻山若无奇。云崖暖,铁索寒,金沙水拍大渡桥,涉水抢先机。千里雪,尽开颜,跨过岷山终年雪,三军过后喜。”一首美诗,瞬间变成一首绝妙好词。改编赏读,别有一番风味。

    古今贯通,故事欣赏。把这首诗改编成故事:1934年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常的事。更欣喜的是翻过皑皑白雪的岷山,红军个个笑逐颜开。1935年10月长征胜利。

    一个荡气回肠的战争故事,毛泽东仅仅用了56个字就写出长征的艰难历程与红军的英勇无畏。学生一遍遍读、改、增、删、换、品,真切感受到诗词的韵律美、画面美、色彩美、意境美。

    用“散文素描法”“故事欣赏法”“配图感知法”等,再现诗文意境,品悟情怀,获得审美体验,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拓”——拓展延伸。拓展诗人的其他作品。拓展“为人民服务”等书法;赏读《沁园春·雪》等诗词;了解《毛泽东诗词全集》等书籍及《恰少年时代》等影视,对毛泽东会有更丰富立体的感知。

    拓展诗人有趣的故事。毛泽东有许多幽默风趣的故事,幽默的“石头论”振奋人心。“辣椒拌梨”道出了红军苦尽甘来的形势,激励红军乘胜前进……

    举一反三,围绕主题拓展。拓展“长征”主题诗句,如毛泽东的《念奴娇·昆仑》,林伯渠的《长征》,李志民的《江城子·忆长征》等。同主题对比学习,拓宽积累。

    一首首诗词,就是一段段历史、一个个故事、一幅幅图画、一首首音乐。而巧妙运用诗词赏析法,能够让我们走进诗词意境,领略诗词的魅力。

    (作者单位系广东省阳江市阳东区实验学校)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