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综合素养的孵化器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09-2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研学,即研究性学习,它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传统游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结合国际上研究性学习的先进理念、方法、模式,成为素质教育的新内容和新方式。研学旅行是研究性学习与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教育形式,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

    研学旅行在国内外有许多可借鉴的经验。比如,芬兰每学期会开展“现象教学周”,日本会举行“修学旅行”,美国也有各种各样的夏(冬)令营;在国内,上海许多中小学校每周也会开展“幸福学习日”活动等。国内外的经验,其目的都在于让学生走出校园,将书本知识与生活、生产经验相结合,去自我认知、自我思辨、自我体验。

    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确立了研学旅行作为中小学课程的教学地位。既然是一门课程,那就必须有明确的目标、系统的内容、规范的实施过程、科学的评价体系,从而真正达到“研中学,做中学,创中学”。

    我们认为,研学旅行在德育方面有以下几点意义:一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二是让学生在体验中形成“生涯规划”的意识,三是正确认知社会、认知人生。

    在学习方面,研学旅行也有诸多意义:一是跨学科、多学科知识的融合。一次活动的设计,可以引导学生学会用多学科知识完成任务;二是团队合作学习意识的培养。一个成功的研学旅行活动,学生在完成时需要有团队协作的精神和共情力;三是充分激活内驱力。研学的内容往往能给学生带来新鲜感、形象感,他们在参与中会产生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性;四是多种技能的培养。研学旅行活动需要学生观察、调查、动手实验、探究分析、筛选甄别、交流分享等,在活动中逐渐提升观察能力、协同能力、思辨能力、创新能力等。

    东康中学在2015年寒假设计并开展了全员参与的综合实践活动,我们把这项活动作为学校的德育课程之一,目标指向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会涉及工、农、商、学、兵等不同领域。

    学校又将综合实践活动与研学旅行相结合,开发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程运用“项目式学习”“STEM教学”“情境教学”“跨学科整合”“探究式学习”等方式方法,指导并评价学生每年的研学活动。

    2016年暑假,学校以“感受家乡,走向社会”为主题举行了研学旅行活动,目标指向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培养。在人文素养方面,活动以“乡愁文化”为中心,让学生通过调查、走访、参观、体验等多种方式,全面、多元地了解家乡的地域特点、历史特点、建筑特点、文化特点等,从而实现对乡土文化的传承和延续。在科学素养方面,则以“走向社会”为中心,让学生深入了解工业、农业等各行业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提升学生研究科学、创造科学的积极性。

    2021年暑假,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使青少年进一步了解党的发展历程,学校以“百年奋斗路,启航新征程”为主题,设计并开展了全员参与的研学活动,借鉴“项目式学习”“STEM教学”“探究式学习”等方式,学生通过调查报告撰写、情景剧演绎、长画卷创作、沙盘制作、模型制作等方式展示自己的探究过程和创造结果,明确当代青少年的责任与担当,坚定文化自信,争做时代新人。

    此次研学之前,我们对全体指导教师进行了全面培训,师生了解了研学的主题,明确了研学的方向,掌握了“研”的行为方法和研究路径,在实践中将“学”自觉地渗透到活动之中。在结果上,学生不仅仅是体验,更是通过探究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国家认同感,也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生涯规划、创造意识、创新能力等方面有了更深层的理解。

    教育需要实践,成长需要体验。研与学从来不是简单的走走看看,而是让孩子在知识与现实的碰撞中建立起自然联系,在实践积累中进行自我认识、自我建构、自我发展,在真实情境的体验中获取有温度的知识。走出校门、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通过研学课程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是每个学校的责任和义务。

    (作者单位系山西省运城市东康中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