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级教师谈教学·翟立安课上,学生为什么选择沉默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10-1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高铁上,一个小男孩缠着妈妈一连问了好几个问题。什么“太阳大还是地球大”“太阳离我们有多远”“人能不能到太阳上去”“高铁为什么开得这么快”等。妈妈很耐心地回答着,有时还在手机上查询答案告诉孩子。母子俩的一问一答,让整个车厢充满了温馨。

    看到这个场面,我不禁想起了课堂现场。孩子小时候这么喜欢问问题,为什么长大进了课堂却变得沉默了呢?

    带着这个问题,我曾问过几个初中学生。有的回答“老师教的知识,自己不太感兴趣”“没有听懂,回答不了”“吃不准自己想的是否正确,所以不发声为上策”,还有的说“时间短,还没有想好”“担心自己讲错了受到批评”等。总之,好像有更多理由让学生倾向于选择沉默。

    许多学生对于课上老师的提问就是“害怕”。奇怪的是,不少老师对学生的沉默寡言也有“害怕”的感觉。学生害怕的表现是躲避教师目光,保持沉默。老师害怕的表现是赶快过了这一关,哪怕自己回答也成。所以,我们经常会见到课上教师自问自答的情形。可见,两个“害怕”碰在一起,教学就会向糟糕的状态发展。

    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策略”。但为什么许多学生会害怕老师提问呢?我在一位老师的课堂中找到了部分答案。这位老师挑选回答问题的对象总是那些她认为正在“开小差”的学生。如果学生回答正确,她会提醒“注意力要集中,下次就不会这么幸运了”;如果学生未回答或回答错误,她就会说“开小差了,又开小差了吧”。教师把提问作为鉴别与惩罚“开小差”学生的一种技巧了。

    好的教学也有沉默,但那种沉默是对高阶思维的挑战,是一种冲刺前的宁静。一旦有一颗流星划过,立即会有好多星星闪烁,最后形成一道道解决问题的光芒。

    看来,沉默不全是“坏事”,关键是如何打破沉默。沉默有消极的沉默,也有积极的沉默。消极的沉默是回避,最终的结果还是沉默;积极的沉默是沉浸在思考之中,最终是要“爆发”的。

    优秀教师备课时都有一个共同的“爱好”——精心设计教学提问。

    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在备《孔乙己》这课时,通过反复研读教材文本,发现文中多处出现“笑”字,且不同之处的“笑”字都饱含着作者的精心构思。于是,他围绕这个“笑”字设计了一连串的问题:“孔乙己一出场,就有一个字伴随着他,这个字谁知道”“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孔乙己的可笑之处”“周围的人为什么都讥笑孔乙己,这反映了什么问题”“孔乙己在被讥笑中悲惨死去,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是什么”“我们读了《孔乙己》,非但笑不起来,心中还有隐隐作痛的感觉,这是为什么”?这些问题处处能激起思维的波澜,引发学生投入讨论甚至争论。

    除了设计好的问题,好的提问态度、提问时机、提问方式等也很重要,尤其是培养学生提问的习惯更重要。小学特级教师斯霞曾说,“不能因为学生问得幼稚而不予回答,不能因为学生问得离奇而随便搪塞,更不能因为自己工作忙而责怪学生多嘴,要鼓励学生探索好学的精神”。

    学生越来越沉默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们一直忙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而自己内心有过的问题却没有机会说出来。

    美国学者布鲁巴克也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原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所以,要想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沉默,最好的办法是给机会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其实,当学生回答不了老师的提问时,就可以请他转换成自己的某个疑问提出来,让大家一起讨论回答。

    (作者系上海市特级教师、上海市杨浦区教研室副主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积分制备课:备课评价的迭代     下一篇: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