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图纸“土味文化”里的新劳动教育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10-2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南部山区地处会稽山腹地,这里有传统炒制的山果、茶叶、笋干等特产,传统工艺制品,应季蔬果种植,传统家禽饲养……穿梭其间不知不觉就能感受到浓浓的“山里味”,感受到厚厚的人文底蕴。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每个土生土长的山里娃都应该了解从祖辈沿袭至今的传统劳作项目。有鉴于此,绍兴市柯桥区稽东镇中心小学从2019年开始尝试“土味文化”山娃子新劳动教育实践。

    “土味”文化,构建主题劳动课程

    学校依托山区资源,先后开发了“小鸭成长记”“舌尖野菜”“香榧加工”等独具特色的课程,以“土味文化”为主题建构新劳动教育课程。

    为了使课程更具生命力,学校充分考虑校情、师情、生情,经过反复酝酿,在充分理解“土味”和“新劳动教育”的基础上,从山娃子的真实需求出发,提出“以土味促劳动,在劳动中成长”的课程理念。

    在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学校结合育人目标,聚焦山区传统养殖业、传统种植业和特色手工业,每个板块在各学段均开设一门课程,同时对目标、内容、实施形式、评价等方面进行重新规划、整合,搭建好课程框架。

    种植业课程:一二年级“舌尖野菜”、三四年级“菌类家族”、五六年级“身边中草药”。

    养殖业课程:一二年级“小鸭成长记”、三四年级“我与蚕宝宝”、五六年级“生态鱼缸”。

    手工业课程:一二年级“笋煮干菜”、三四年级“香榧加工”、五六年级“传统竹编”。

    “土味”模式,项目学习架构课程

    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是纯“劳动”,也不是纯“活动”,而是具有很强的自主性、独立性、持续性。学生喜欢并且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完成各种探究活动,学校便以项目学习架构课程。教师设计项目化活动方案,以问题驱动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主发现探究、自主实践体验,促进学生对课程核心概念的理解。

    以“小鸭成长记”为例,这是在一二年级开设的养殖业课程。第一,学校将这个学段相关的语文、数学、科学、综合实践等课标、教材进行比对梳理,确定核心概念与关键能力;第二,根据小鸭孵化的“准备篇”“孵化记”“出壳记”等环节,每个阶段分解学习任务——整个项目学习共5个任务,同时设计学生活动手册;第三,设计驱动性问题:怎样才能安全让蛋里的小鸭出生,同时又能让大家看到这一生命孕育的过程?第四,学生以学习手册为“脚手架”,尝试完成各项任务;第五,整理资料,展示成果,总结评价。

    “土味”助推器,成就真正的深度学习

    在课程时间方面,学校除了课表安排的每周三下午两节拓展课之外,还会充分挖掘各学科的整合点,特别是整合科学课、综合实践课、少先队活动课等,实现从学材、课时到师资、教学环节的规范化。如“身边中草药”课程,教师带领学生探究身边的中草药,开展中草药的种植、养护、采摘活动,制作“创意中药香囊”,在少先队活动课上进行展示。又如“小鸭成长记”课程,师生在科学课上探究鸭蛋里的秘密,在语文课上写观察日记,在少先队活动课上分享小鸭孵化经历。

    学校还开辟了多个校内外实践基地,让学生走出课堂:在校园种植上百棵香榧,建立“香榧基地”;还腾出一块空地开辟“中药基地”。两大基地作为学生认识和种植香榧、中草药的主要阵地,确保学生校内实践活动顺利开展。学校还联系本地“千年香榧林”所在村的领导、七竹生态田园董事长、山娃子农产品公司董事长、芦花鸡养殖场场主等校外人士,开辟更多场所作为校外学习的实践基地,确保学生能够全程参与体验传统种植业、养殖业和特色手工业的劳作过程。

    此外,学校邀请有丰富生产生活经验的家长进课堂,为学生进行经验传授、实践指导:邀请竹田头村的学生家长做孵化控温、保湿的讲座,邀请千年古村冢斜村村民对出壳困难的鸭子进行“蛋壳剥离”现场示范,邀请平水镇卫生院中医科主任讲解身边常见中草药的名称、作用、生长环境,邀请长期采药的村民介绍新鲜药材的辨认与晒制……学生一边在课堂上探究,一边亲身参与劳动实践,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课程以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为主,每门课程按照单元设计项目化学习,采用“一项目一评价”的形式,建立项目化学习评价单。评价从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劳动态度、合作能力、探究欲望、创新能力等方面着手,促进学生开展真正的深度学习。如“香榧加工”课程,就会根据“项目化学习评价单”的总分评出“加工之星”。

    “土味”实践,学生劳动素养提升显著

    学生边探究边劳动,参与孵化、饲养、种植、采摘、制作、加工等活动,体验劳动的快乐,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学校通过孵化器、香榧采摘器、中草药存储器等物品的设计与制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让学生懂得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的意义;通过长期饲养、除草、施肥、操作等工序,培养学生不怕苦、不怕累、坚持不懈的劳动精神,体会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同时在长期观察中发展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探究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劳动品质。

    经过几年的实践,学校依托“土味文化”资源和课程进行的劳动教育效果显著,接下来将在不断完善课程的基础上,思考如何将劳动教育辐射到家庭,让山里的孩子真正“以土味促劳动,在劳动中成长”。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稽东镇中心小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一线动态     下一篇:课程故事诗歌相伴少年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