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解析竞争前提下的同伴交往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10-2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新近出台的“双减”政策是国家对教育发展的生态布局,这涉及教育领域的方方面面,我们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管窥教育内卷的根本原因。

    “同伴竞争人际适应问题”形成的原因

    从案例的描述中我们可以初步推断这是一则关于“同伴竞争人际适应问题”的案例,案例中的涵涵与小茹在以合作为前提的交往中产生了不对等的竞争关系。“同伴竞争人际适应问题”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具现实性与影响力的心理问题。这一问题的产生,与高竞争的外在社会环境有关,与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也有关。以初、高中学生为例,除本身正处于青春期,在中考高考的高竞争压力下,更容易发生“同伴竞争人际适应问题”,国内外研究表明,同伴竞争的负面效应对青少年的人际适应会产生诸多不良影响,比如偏执、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因此,需要高度重视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思考解决策略。

    “同伴竞争人际适应问题”产生的影响

    班主任在处理这些非常具体的学生人际关系问题时,要从更加宏观的教育视角思考具体问题的处理方式,以“点、面、体”的立体格局做好育人工作。案例中的小茹缺乏正确的竞争观念,也缺乏来自教师或家长关于竞争方式的指导,导致她在竞争中使用了不正当手段,这背后的心理原因很多,比如竞争压力带来的嫉妒与焦虑心理,以及不能接受失败的脆弱心理等,这是人在发展中必然出现的问题,也是班主任加以教育干预的落点所在,但当前的高竞争学习环境与评价方式进一步催化了此类问题的发生。我们经常教育孩子要分享、要团结、要合作,但孩子在各类考试中面对的却是“一分之差碾压千人”的现实,帮了别人势必威胁自己。我们可以设想一下案例中的涵涵在经历了这次不对等竞争事件后,她的内心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她以后还会乐于分享吗?她还会把合作当成一种美德吗?这种价值观的坍塌性考问对孩子而言是一种“核打击”。而案例中的小茹是真正的胜利者吗?从长远看,也不是。短视的利己主义很可能让小茹在未来的人际交往中处处碰壁,小茹又该如何转身,审视自我与他人的关系?

    “同伴竞争人际适应问题”的微略指导

    这一连串的问题促使我们思考,如何帮助孩子在认识自我、认识他人、认识世界中获得一种“平衡”的人际适应能力。这种“平衡”既可以是一个过程,也可以是一种状态。

    班主任应基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标准帮助两个孩子找到人际竞争中的平衡状态,而非单方面批评小茹,两个孩子都需要得到适当的心理辅导,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人际适应与交往的知识获得、人际适应与交往的技巧习得、人际适应与交往的迁移。具体措施有集体干预与个体干预两种,对于具体案例可以先采取个体干预,然后从个体案例中凝练出集体干预的普遍性策略,比如角色扮演、即兴讨论、榜样示范等,教给孩子懂得什么是竞争,如何正确地对待竞争,怎样辩证地看待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为什么在竞争中会产生嫉妒、自卑等情感,让孩子在竞争情境下习得人际适应的交往技能。比如怎样有效与同学进行交往,怎样摆脱嫉妒与自卑心理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实践、迁移习得人际交往的策略技能。

    学生所面临的竞争主要是学习竞争,学生为进入重点高中、重点大学可谓“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平时在班级内也要排名次,这都会使学生把同伴看作是自己的竞争对手。因此,在新一轮教育改革的背景下,班主任要立足立德树人、“五育”并举思考如何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设计相关的学习项目,从课程入手设计系统化的学习体系,而非进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浅表化处理。班主任要以课程开发为载体形成育人的专业化体系,扩大育人群体,将家庭、学校、社会层面的专业人士纳入育人系统,形成以班主任为核心的专业育人团队,达到协同育人的效果。

    (刘静,广东省深圳市高级中学班主任,高级教师,深圳市优秀班主任,广东省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