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朝阳 理想教育文化三种“力”赋能新课改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11-1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北京市陈经纶中学分校望京实验学校参加了朝阳区教育督导室“理想教育文化”课题的学习,学习成果有效提升了学校教研实效,推动了教师成长和课堂文化形成,成为学校落实“双减”政策的利器。

    “专家指引力”赋能教研增效。教学的源头是备课,备课的关键靠教研,优质的教研离不开学科专家的引领和指导。“理想教育文化”课题每月举行一次专家进校活动,帮助教师研究学情、把握教材,指导教师开展单元整体备课——确定单元目标、厘清知识逻辑、梳理课时分配。同时,在专家的帮助下,教师明确“合作对话”目的、确定“合作对话”主题、筹备“合作对话”活动、组织“合作对话”学习、开展“合作对话”评估。在这个过程中,专家既是课题的设计者,也是课题的参与者和研究者,促进了教师教研能力的不断提升。

    “学术牵引力”赋能教师成长。“理想教育文化”课题最显著的特征是其学术属性,参加课题学习的教师大胆地将自己不算成熟的课例拿出来,当作专家和同行剖析的“靶子”,专家本着“优点说透、缺点不漏、方法给足”的原则,给予教师充分的帮助和指导。教研活动围绕实践中的“真问题”展开,许多教师表示:参与一次研究,就有一次收获。以学校数学组为例,每次活动1名教师准备“课题靶子”,1名教师准备单元备课说课,目前已经积累“靶子课”和单元说课教学案例20多个。通过课题研究,教研组的“研究味”“学术味”“文化味”越来越浓郁,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行为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转变,研究成果日益丰满,从传统的“经验型”教师逐步成长为“研究型”“学术型”教师。

    “文化浸润力”赋能课堂转型。在“理想教育文化”课题理念的引领和浸润下,学校最大的变化就是课堂文化的转变:追求知识积累的课堂逐渐转变为追求育人价值的课堂,学生从追求做题的能力走向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也打破传统意义上的师生关系壁垒,建立了学习共同体,合作对话成为课堂教学的常态。围绕主题,师生不断开展对话活动,通过对话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掌握新的研究方法。教师由知识讲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设计者、组织者,兼具主持人、导游、记者等多重身份。

    “理想教育文化”课题的学习与实践,为学校新课改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也为学校落实“双减”政策提供了路径和策略。学校将在现有研究和实践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挖掘教育的本质和内涵,探寻更为有效的合作对话教学范式及其实施路径和策略,让“理想教育文化”课题研究成为提升“双减”实效、推动学校快速发展的新引擎。

    (作者系北京市陈经纶中学分校望京实验学校校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