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校方略课改之风吹得百“花”开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12-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走进陕西省柞水中学,你看到的是布局合理的校园,感受到的是积极上进的学习氛围。然而,许多人不会想到,七八年前这里还是一个人心涣散、学风淡薄、质量低下的“烂摊子”。这一切都得益于一场变革。

    柞水中学是建在一片荒滩上的新学校。投入使用之初,由于资金短缺、管理粗放,校园里除了几座主体建筑和几条主干道,其余皆为废墟,垃圾遍地,荒草丛生……这样的校园环境显然不行。

    为了营造良好的人文和自然环境,近年来学校确立了以“孝义柞水”为文化背景、以“孝义”为主题的校园文化,编撰了《敦化庠序 昭兴孝义》《孝义经典》《语文世界里的传统文化》等系列丛书,传承家国情怀、尊亲敬老、自立自强、责任担当等孝义文化精髓。

    校园里,一面面制作精美、内容丰富的文化墙,赋予传统文化以现代内涵,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图文并茂、简洁明了的师生群星谱,彰显了师生的先进事迹。

    此外,学校大力开展校园自然环境整治,开辟了花园,种植了绿草。每当春暖花开时节,百花怒放争艳。另有一片空地,则被开辟成学农基地,由各班组织学生耕种。成熟时节,韭菜成畦,辣椒成行,豆角嫩绿,番茄鲜红……一派旖旎的田园风光。

    课余时间,林荫下,小路上,学生或畅谈人生,神采飞扬,或手捧书卷,怡然自得。优美的自然环境,浓厚的人文气息,温馨祥和的画面,使人不禁欣然。

    变革的不仅有校园环境和文化,还有课堂教学。

    2020年,在一场全国性的同课异构大赛上,柞水中学教师黄明月获得季军。载誉归来,学校上下一片欢腾。

    黄明月是柞水中学课改的实践者和见证者。2008年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黄明月,将一腔热血完全倾注在了学生身上,可是并未换来令人满意的回报,学生的成绩让她大失所望。一次谈心时,有学生说:“老师,你在课堂上讲的我都听懂了,可是一遇到具体问题我就满头雾水。”学生的话引起了黄明月的深思:学生既然听懂了,可为什么还是不能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呢?

    有段时间,黄明月正在考驾照,驾校教练的话让她茅塞顿开。教练说:“学车其实很简单,要领一讲,人人明白,但要真正学会开车,还要自己不断反复练习。学车是自己的事情,不是教练的事情。”黄明月灵机一动:学习不也是这个道理吗?

    黄明月开始重视学校正在普遍实践的新课改,尝试用新课改的理念设计自己的教学,想不到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她也逐渐在全国赛课的舞台上放出了光芒。

    黄明月的成功是柞水中学课改成功的缩影。学校正是抓住了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和各项措施的落实,才取得了课改的成功。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走出去,请进来,理念先行;二是抓落实,重练兵,人人过关;三是多途径,倡交流,提高师能;四是强校本,明规范,共同成长;五是勤反思,多提炼,凸显个性;六是强管理,求精细,提高效益。这些措施的落实,使学校涌现出一批从理念到方法都呈现全新姿态的优秀教师,在各级各类赛教活动中屡获大奖。

    近年来,学校的课改也获得了老百姓的肯定。有家长说:“我们家先后有两个孩子在柞水中学读书,2014年毕业的老大没有考上大学,那时的柞水中学,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多,学生在课堂上睡觉的多,有的玩手机,还有的交头接耳,向学之风淡薄,厌学之风甚浓。老二2015年秋季考入县中,每次回家总是滔滔不绝地给我们讲学校的变化。诸如教师在课堂上如何让他们展示、讨论,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热情高涨,2018年孩子顺利考取西安理工大学,衷心感谢柞水中学的老师。”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柞水中学的教育改革,正因为一开始就不是零敲碎打的小打小闹,而是紧紧抓住了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学生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的养成,校园文化和校园环境建设的龙头,从课改目标的设定到硬件设施的完善,从读书竞赛活动的开展到各种学生社团的建设,从教研、上课各环节的落实到学生前途理想的树立和道德素养的提升,都进行了周密规划和详细部署,制定了详尽的制度,从而为课改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柞水中学的教育质量,亦由改革前的商洛市末尾上升到全市前列。

    如今,柞水中学能够百“花”争相开放,许多人说正是改革这股清新的好风吹来的。

    (作者系陕西省柞水中学校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