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师发展报告(2020-2021)》发布中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呈现“U”形波动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12-1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本报讯(记者 褚清源) 12月11日,《中国教师发展报告2020-2021》在吉林长春正式发布。这份近60万字的报告由东北师范大学教授李广、柳海民、梁红梅等撰写,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副司长黄小华出席了成果发布会。报告深刻展现了我国教师队伍职业幸福感现状,为国家制定高质量教师教育发展战略提供了强有力的现实遵循。

    报告聚焦教师职业幸福感,围绕职业认知幸福感、主观幸福感、健康幸福感、社会幸福感四大维度,调查样本覆盖中国31个省区市(不含港澳台)的33590名中小学教师。

    调查数据显示,目前中国中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发展态势表现为总体水平较高、横向静态维度不均衡、纵向动态发展曲折向上等特征。

    报告称,超过80%的教师能够在工作中体验到职业幸福感。初任教师职业幸福感水平较高,中青年教师职业幸福感下降,60岁以上教师职业幸福感水平最高,呈现出“U”形波动趋势。

    报告显示,女教师职业幸福感水平高于男教师,男教师仅健康幸福感水平较高;东北地区教师职业幸福感水平最高,西部地区教师职业幸福感水平最低;乡村教师职业幸福感水平最高,县城教师职业幸福感水平最低;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水平最高,普通高中教师职业幸福感水平最低。

    报告同时指出,教师职业幸福感乐观中存在美好“隐忧”,高尚中包含“想说爱你不容易”,价值追求中出现“道德绑架”。高幸福指数中存在“点阵塌陷”现象:年龄为36-40岁、教龄为10-5年、职称为二级的教师职业幸福感水平最低。教师健康幸福感相对失衡,在四个维度中均值最低,健康状况不容客观。有45.8%的教师经常因为工作而睡眠不足,47.72%的教师觉得自己的身体有明显不适感。

    报告认为,工作量大是影响教师职业幸福感获得的重要因素之一。日工作超过8小时,教师职业幸福感水平快速下降。有41.56%的教师(53.77%的班主任)日工作8小时以上,班主任日均工作达9.22小时、健康幸福感水平低于其他教师。2019年教师的首要压力源为“备课上课”,2020年“备检迎检”跃升为首要压力源。

    报告还显示,薪酬与付出不对等是职业幸福感缺失首因,调查中有45.81%的教师持这种观点。另外两个主要原因是工作量大且烦琐、学生难管。

    针对上述问题与挑战,报告提出应通过提高教师的专业胜任力、塑造专业尊严、给予专业保障、强化专业地位与加强专业规约等措施来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