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美好课程君子养德如玉——北京市昌平区平西府中心小学“玉文化”融合课程概述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12-1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北京市昌平区平西府中心小学打造“玉文化”校园,通过基础课程、融合课程、实践课程,让学生从“认识玉”开始,在品德、知识、能力等方面获得全面提升,成为综合发展的“玉美少年”。

    ——————————————————

    2008年北京奥运会顺利召开,金镶玉奖牌形象诠释了“以玉比德”的中华玉文化。北京市昌平区平西府中心小学将“玉文化”引入校园,开发了一系列与“玉”有关的课程,将课程融入德育建设、学科教学、实践活动之中,学校希望通过课程培养学生的高尚品格、丰富知识、深厚底蕴。

    初步了解“玉文化”

    “少儿识玉”是学校的基础课程,每个年级15课时,内容包括:玉文化知识、玉的原料知识、玉雕作品的设计与制作、玉雕作品的鉴别与欣赏。

    低年级课程从培养学生兴趣出发,让学生在游戏中建立与玉石的情感,体会“玉,石之美者”的道理;中高年级课程介绍各种玉石的奥秘以及与玉石相关的拓展性知识,让学生初步了解玉文化。

    一年级课程内容包括玩石头、看石头、挑石头、洗石头、装石头、石头的奥秘、多彩的石头等;二年级课程内容包括玉字起源、挑玉石、玉雕作品分类、给玉石找个家等;三年级课程内容包括词语玉缘、玉文化诗词、翡翠传说、设计制作小手串等;四年级课程内容包括成语玉缘、文学玉缘、独山玉、设计玉雕小挂坠、玉雕中的吉祥图案等;五年级课程内容包括岫岩玉、中国玉雕大赛、中国奥运玉文化、设计玉石小精灵、玉雕俏色、小小收藏家等;六年级课程内容包括和田玉、中国传统工艺、古今玉雕工具、玉雕大师、清代玉雕欣赏、近现代玉雕欣赏、小小拍卖会、玉石鉴定仪器与方法等。

    以五年级第三课时“岫岩玉”为例,这节课以德育、美育和科技为核心,包含了玉文化、玉石原料知识、欣赏鉴别三部分内容。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搜集、整理岫岩玉的相关资料,了解中国岫岩玉的发展历史、产地与分类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探索精神。通过动手实践,学生掌握了岫岩玉的识别方法,也学会了给玉雕作品进行分类,还在欣赏玉雕作品的过程中品味玉器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在“少儿识玉”课程中,“玉雕纹饰”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每个年级都会安排相关知识,比如二年级的“云纹”、三年级的“绳纹”等。四年级的“谷纹”学习以德育和美育为核心,包含文化、欣赏、设计三大领域,让学生了解谷纹与自然的关系,进而体会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感悟尊重自然的重要意义。

    融合课程的探究与实践

    学校在开展基础课程的同时,还会组织各个学科开展“玉文化教育融合课程”的探究与实践。语文学科的“玉文化三字经”“玉文化诗词创作”“玉文化成语故事”、数学学科的“测算玉的密度”、英语学科的“玉的英文解说”、美术学科的“玉雕小件的制作与打磨”、音乐学科的“玉诗吟诵”“玉文化歌舞剧”、体育学科的“玉龙花球队”等,都在围绕培养“仁爱、诚信、睿智、磨砺、儒雅”美好品质的“玉美少年”开展研究。

    “国人爱玉”一课以语文学科为依托,以“少儿识玉”课程中的“玉字起源”“词语玉缘”“成语玉缘”“文学玉缘”等相关知识为主要内容。教师和学生共同搜集整理与玉文化有关的字、词、成语、诗词、文学作品等,学生在学习中了解了玉文化的历史典故和经典玉雕作品的传承故事,也懂得了人们赋予玉雕作品的美好寓意。

    “设计制作小手串”是一节美术课,美术课标中“设计·应用领域说明”中指出:学生应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合理利用多种材料和工具进行制作活动,提高动手能力。这节课就是让学生对加工好的玉料进行二度设计和制作,然后用彩绳加以组合,最终尝试制作有自己特色的玉石小饰品。

    除了常规的融合课程,学校还开展融合学科教学的拓展实践课程。学生学习了“祖国的行政区”后,知道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资源丰富的国家,认识了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通过“少儿识玉”课程的学习,学生对于我国玉石产地、产量等相关知识也有了一定了解。于是,教师结合“我们的祖国”“锦绣中华大地”两个单元的知识,融合校本课程内容设计了拓展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从玉文化角度出发,进一步了解祖国的资源丰富,感受祖国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国四大名玉英文解说”是一节英语学科实践课,这节课通过“合作拼图”模式,让学生利用学过的英语知识展示、介绍中国四大名玉的名称、颜色、产地和经典作品。又如,“玉中小数学、大生活”是一节将面积、体积、估算与玉相结合的数学实践课,“石头读、写、画”“读故事品‘五德’”是语文学科实践课,这些实践课实现了学科教学、学生活动、玉文化教育的有机结合。

    古人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学校根据玉之五德“仁义智勇洁”,提出着力培养具有“仁爱、诚信、睿智、磨砺、儒雅”美好品质的“玉美少年”,让玉文化融入学校德育建设之中,真正在教师和学生的心中扎根。

    从二年级开始,“少年识玉”课程在每个年级都有一个德育环节,包括二年级的“玉之勇”、三年级的“玉之洁”、四年级的“玉之智”、五年级的“玉之义”、六年级的“玉之仁”等。

    学校还开展了“玉文化”主题教育月:开学初“玉洁”月,重点教育学生遵守常规,注重自我约束;三月、十月“玉仁”月,教育学生懂得仁爱互助;四月、十一月“玉义”月,教育学生表里如一;五月、十二月“玉智”月,引导学生博学善思;一月、六月“玉勇月”,教育学生不怕困难,成为坚强、勇敢的人。同一个主题下,各年级会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不同活动,努力通过德育让学生具有“玉之品行”。

    每个学生都是一块“玉”

    为了提高学生兴趣、减轻学生负担,教师一直在进行“大作业”探索,让学科教学与“玉文化”相结合。数学教师在执教组合图形后,让学生用组合图形设计玉石图案;语文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了玉之成语、玉之古诗词、三国品人物“玉德”等作业。“大作业”将知识学习拓展到课外,让学生在查阅资料、访谈、调研的基础上整理、归类学习材料,通过写、画、制作等实践过程完成作业,实现了做中学、学中做,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感受玉文化的熏陶。

    2018年,学校创新提出学生美育新内容——儿童画玉雕。儿童是天生的雕刻艺术家,儿童画是最为自由、单纯、朴实的一种艺术。快乐与梦想付诸刀砣,一件件“儿童画玉雕”作品在学生手上刻画得淋漓尽致,或率直、或天真、或大胆、或夸张,没有任何条条框框的约束,作品情感饱满、想象丰富、构思新巧、意境优美,直接体现了学生的内心世界。

    在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学校还进行了以玉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确定了“琢玉”和“赏玉”两个主题。“琢玉”主题意在教育学生理解先贤提出的“玉不琢,不成器”的名言,激励学生励志图强、早日成才;“赏玉”主题意在以玉比人:每个学生都是一块玉,蕴含着富有个性的美,教育学生树立自信,将自己的美展现给他人。

    “玉文化”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玉文化相关知识的主线以外,校园文化渗透、学科知识融合、德育活动开展、核心素养落实等内容都需要学校深入思考并综合实施。学校将继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教育资源,不断优化课程体系,积极探索教育教学的途径和方法,将一块块种类繁多、形状各异的“璞玉”打磨成别具特色的艺术作品。

    (作者单位系北京市昌平区平西府中心小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