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区域课改十大样本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12-2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本报3月17日第837期报道)

    湖南宁远县:课堂教学改革再出发

    湖南省宁远县在课堂教学改革上敢于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早在2009年,县教育局就提出“学”“议”“评”“练”四环节教学法,经过十余年实践与探索,课改理念深入人心。“四环节”教学法搅动了课堂教学改革的一池春水,但十余年的实践并没有形成有影响力的学校,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师疲了、学生厌了,“人到半山路更陡”,宁远县教育局综合考量,继续以宁远三中、宁远九中、德源小学为试点校,引进株洲景弘中学课改团队,一场“一拉三”的课改孵化在宁远县轰轰烈烈开展起来。

    如今,在3所试点学校,乡镇和相邻其他县区的兄弟学校开始频繁上门取经。3所试点学校的课改强劲势头让宁远教育人有了新思考:能不能实现“三拖九”,以试点校带动整个区域课改向纵深发展?给在课改推进过程中成长起来的教师搭建一个平台,让他们的优秀经验在区域内实现再孵化,这样就能形成区域推进课改的“内循环”,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不仅如此,宁远县教育局在全县遴选课改教师组建课改专家库,首批成员共50人,主要来自3所课改试点校。在选聘过程中,县教育局坚持打破“唯职称”“唯学历”“唯帽子”的传统做法,让有课改经验、热情的教师入选,进而让更多的教师看到县教育局推进课改的决心。

    (本报5月5日第844期报道)

    浙江杭州临安区:以天目少年思政学院探索思政教育新模式

    2020年12月25日,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举行天目少年思政学院成立仪式暨全区中小幼思政教育一体化推进会,正式开启聚焦思政教育、打造临安育人品牌的全新尝试。从建立天目少年思政学院之初,临安区委、区政府就以极大的决心和力度让这个机构“实”起来:成立全区“天目少年思政学院”建设领导小组,由临安区四套班子分管领导任组长、副组长;将“天目少年思政学院”列为临安2021年度区领导数字化改革领衔项目,由临安区委常委、宣传部长李赛文领衔推进;制定20余个部门和18个镇(街道)任务清单,强化建设综合考评赋分,用好考核“指挥棒”。

    更重要的是,瞄准思政教育的硬骨头,针对阵地如何打造、教材如何编写、队伍如何建设、评价如何实施这些热点难点问题,临安区用优化顶层设计、创新联动机制给出答案。

    是另起炉灶重新搞一套“思政教育”,还是守正创新,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发展?各学校校长不约而同选择了后者。在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专家团队的帮助下,各学校开始探索研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思政课程。半年时间,20所试点学校的成果已经丰硕。

    未来,天目少年思政学院将以全社会关注、全课程融入、全方位推进三方面为着力点,不断创新机制。接下来临安区将以20所试点校为基础,计划到今年底培育思政课名师工作室10个、临安区特色思政学院20个、区级以上优秀教师30名,持续推进全区中小幼思政教育一体化,努力实现思政学院全区覆盖。

    (本报6月23日第851期报道)

    重庆彭水县:“三三”策略打造区域美育品牌

    虽然地理位置相对偏僻,经济薄弱,但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简称“彭水县”)教委化劣势为优势,结合山区实际,狠抓美术教育,根据“健康审美、创新思维、家国情怀”的美术课程育人目标,提出“开发乡土美术资源,享受校本艺术教育”的理念,充分利用身边的乡土美术资源,本着“不花钱”“少花钱”的原则,开发利用当地文化美术资源,走出一条“根植并夯实本土视觉艺术文化,享受山区校本艺术教育提质增效”的边远贫困山区特色美育之路。

    彭水县教委以“根植乡土,面向全体,关注‘末端’”为原则,以“土洋结合,教研结合,示范引领,政策保障”为抓手,通过“以点带面,整体推进,逐步提升”战略,打造“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区域美育品牌。彭水县美育的深入实施使学生审美素养及自信显著提升,社会责任感增强,创新与实践能力得以提升,目前已有33所美术特色项目学校。

    (本报7月14日第854期报道)

    江苏海安县:32年坚持教师群体异地支教不停步

    江苏海安地处东部沿海,教育理念先进;云南宁蒗地处西部,教育积贫积弱。两地无论经济发展还是教育体量都不在一个量级,但因为教育的一纸协议搭建起两地共建的桥梁。

    1988年4月,江苏省海安县与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签署《海安县与宁蒗县教育合作协定书》,从两地地名中各取一个字兴办“宁海中学”,开启了海安教师连续32年群体支教的“宁海模式”。

    宁蒗和海安教育牵手源于两地优质资源的互惠,“木材换人才”是最初的动因。但是,从海安教师踏上宁蒗热土开始,他们就牢牢地把自己与宁蒗民族同胞的命运捆绑在了一起,以教育促进民族团结、民族共进,他们从心底响亮地喊出了“为宁蒗人民造福,为海安人民争光”。

    正因为如此,海安支教教师的目光不仅在教育上、在学校里。针对宁蒗多民族聚居的文化差异,他们聚合教育力量建立了校外辅导员制度,把诸如摩梭村村主任等各族、各部门有威望的人请进校园共商教育大计。为了真正了解宁蒗风土人情,他们30年如一日坚持家访制度。虽然山路崎岖、路途遥远,但他们始终紧握这根感情的纽带,有的义务为老百姓修家电、带徒弟,有的从家乡募集资金资助当地贫困百姓,有的成立奖励基金为孩子成长助力……

    32年、10个轮回、286位教师,海安支教教师群体用坚韧和大爱改变着一代代孩子的命运,书写着海安教育人的传奇。

    (本报1月20日第831期报道)

    (本报记者 孙和保/综合整理)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