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办朴素而幸福的乡村教育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6-02-0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上接1版)

  这里的乡村教育之好,也体现在让教师能安心工作、让学生喜欢学校,愿意留在学校。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这里的条件依然艰苦。在阆中的乡村学校,很难看到高档设施,教室里的讲台或铁锈斑斑或木质裸露,有塑胶操场的学校不多,校园里有水泥地,也有不少泥土地。

  艰苦中见用心、见智慧。一室多用是每所学校的共同选择。在思依镇小学,一间原本只用来开会的小礼堂后墙加装了一排镜子,墙边装上一根木头栏杆,这里就成了学生的舞蹈室。

  午饭后的食堂,饭菜的香味早已消失在寒风中,这里成了国学经典的诵读室,两个班级的学生正在这里集体“对诵”。

  阆中用尽可能少的钱办更多的事,投入2000多万元就建起了76所乡村幼儿园,因为其中70所幼儿园设在中心学校里,通过资源整合,利用和改造原有的建筑,要比全部新建同样规模的幼儿园节省1亿多元。小垭中心学校用防护网替代围墙,每米的成本16元,一共花了2000多元,若建同样长度的砖石结构围墙,大约需要10万元。

  再忙也要坚持读书、坚持写书,并且每年坚持写一本书,对读书情有独钟的汤勇来说,“许多学校教育问题的根子是因为师生不读书,阆中教育要培养一批批读书种子”。与其他地方的学校不同,阆中的乡村学校几乎到处可以看到书架,走廊里、大树下、操场边、教室转角……到处有开放式的书架,师生可以随意取阅。天气暖和时,学生可以坐在阳光底下读书,天冷时,可以带进教室读,放学放假,还可以带书回家读。汤勇告诉校长们:“书不怕丢,只要学生拿去读,就是好事。”坚持下来的结果出乎意料,书很少丢,学生获得的信任越多、看的书越多,也就越自律,越喜欢学校。

  吃不香、睡不好,学生怎么会喜欢学校呢?阆中在解决乡村住校学生吃饭和睡觉问题上下了很大的功夫。记者看到,每所学校都有干净整洁、饭菜飘香的食堂,都有专门的学生宿舍,孩子们将自己的宿舍布置得各具风格。

  玩不好,孩子们怎么会喜欢学校?每个学生至少参加一个社团活动,每天活动一小时,是市教育局对全市学校的要求,并最终成了“标配”。在活动中成长,让孩子们既感到好玩,又结交了更多的朋友。“要让学生觉得学校有趣,能够找到伙伴、自信和尊严。”汤勇说,“如果只为了分数,教育会制造许多失败者。”

  学不好,孩子们怎么会喜欢学校?为了增加课堂吸引力,阆中探索有效课堂,推进课改,让学生喜欢学习。通过课改,阆中增加对“后20%学生”的注意力,让教师多关心、多帮助他们,使学生人人有机会、人人有进步,“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校园里找到他最擅长的那个点”,成功地留住了学生。

  教师好、玩得快乐、吃得好、睡得香、学习有意思,住校的学生周末也不舍得离开。有随父母外出读书的孩子回到家乡,再也不愿意出去读书了:“在外面除了课间操就是上课,还是家乡的学校有意思。”

  阆中的乡村教师生活依然清贫,但清贫中有份难得的恬淡和热情。阆中的乡村教师都是“一师多用”。在墙上张贴的课表中,记者看到数学教师带着学生开展体育活动,音乐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舞蹈训练,还有一位音乐教师指导学生诵读。每一名教师都身兼数职,让阆中乡村学校的社团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我们只能挖潜,不可能有那么多现成的专业教师。”阆中市教育局副局长张平说。

  在阆中当教师,有自己的体面和尊严。一位乡村教师告诉记者,教师是一个很好的职业,受尊敬、收入有保障,每个乡村教师每月补助600元至900元,每个乡村教师都能收获职业的尊严与幸福!

  越来越多的阆中乡村教师住上了周转房,阆中市教育局已经为31所农村学校建成教师周转房36269平米,共875套。记者走进了几个教师的住房,面积大约35平米,里面除了配有卫生间、厨房,还有阆中市教育局为全市乡村教师提供的“四件套”标配:书桌、椅子、书柜和床。房子虽然不大、家具虽然不豪华,但温馨够用的住房,保证了乡村教师可以体面生活。

  当乡村学校校长很辛苦,但也有别处享受不到的幸福:乡村学校的运转不缺钱,校长不用为钱发愁。根据阆中市的政策:300人以下规模的学校按300人拨付公用经费,不到百人的学校一年也有20多万元的公用经费。如今的阆中乡村学校,天然气代替了煤球,旱厕改成了水冲厕所,天冷了,教师还可以烤烤火。

  这样的乡村教育,同样是艰苦的,但艰苦中有快乐、体面和尊严,还有淡淡的幸福。教师安心扎根,学生也留住了,所以阆中的辍学率特别低。

  走到学校旁边的民宅,与围坐烤火的村民们聊天,他们喜欢有所学校在家门口:热闹!他们认识学校的每一个教师:“老师们对娃好,不仅会教娃娃读书写字,还能教种地……”学校、教师在这里的农民心目中,是有地位和尊严的。

  

  生根——学生在学校有故事、有成长的印记,乡土情感、乡村记忆慢慢生了根;学校成为农民欢迎的好邻居,乡村教育就这样活了、生根了

  汤勇将阆中教育发展目标定位为“做朴素而幸福的教育”,即守住两个“子”:孩子、日子——呵护每一个孩子,擦亮每一个日子;守护每一个孩子,过好每一个日子。

  在思依镇小学,学生的手工作品、小发明成果琳琅满目。操场上,有的在玩呼啦圈,有的在玩航模飞机,有的在玩轨道赛车。教室里,学生在下象棋、编织、弹电子琴……孩子、日子都被守住了:没有一个孩子被落下,没有一天不开展活动。

  彭城镇中心学校,60多米的读书长廊,摆满了书籍;校园一侧近4亩的生态农耕园中,白萝卜又粗又长,琅琅书声与农耕丰收喜悦交融;教师乐团伴奏,学生将古蜀汉传下的“彭排”舞跳得气势雄浑,文化传统、乡土风情、生龙活虎,尽在舞乐之中。

  记者一路走来,在小垭中心学校,看到学生舞龙、舞狮、打连厢,听到了川剧、京剧、越剧等戏曲联唱;木兰镇中心学校的学生在滚爬攀岩、走梅花桩、探迷宫;飞凤镇中心学校的学生在展示健身和社团活动;天宫乡中心学校的学生在吟诵国学、琢磨农耕文化。

  这里的乡村学校,各有自己的模样,但又有共同的特点:

  尽管没有很高档精良的设备,没有现代化的设施,但这里的学校让人感觉很舒服,校园与四周的山水是那么自然协调,学生在校园里是那么自然阳光。校园中都有浓浓的书香味,都收拾得特别齐整;活动的器材都选自身边的材料,不昂贵而且有乡土特色;活动项目中都有本乡本土的内容。

  在水泥地、泥土地上跳绳、踩易拉罐高跷、玩呼啦圈、玩拉绳爬行;学生们一起学习戏曲、美术、书法、剪纸、刺绣、民乐;与教师一起寻找乡土历史上的大人物和老故事……这就是阆中乡村孩子的样子:淳朴中有活泼的影子、有书香的味道、有大自然的精气神。

  在这样的学校生活中成长起来的乡村孩子,对学校怎能没有美好的回忆?对儿时生活怎能没有深刻的印象?对家乡山水怎能没有别样的情愫?这难道不是“生根”的教育

  阆中农民喜欢家门口的学校,学校就是他们捻熟亲切的好邻居。到彭城中心学校时,学生正在校园内表演,学校大门敞开着。看到这场景,记者惊呆了,现在哪所学校还敢这样敞着大门!只见校园里挤满了当地的村民,乡亲们扶老携幼来看演出。一位村民告诉记者,有学校在这里真好,学校一有活动我就来看。

  村民尊敬教师,不仅因为教师教书教得好,还因为能帮上他们许多忙:传授大棚种植、黄瓜吊藤、滴灌使用这些种庄稼的技术,帮助家庭排忧解难。

  从学校走出来,记者也沾了光:学校旁边的村民纷纷热情地招呼记者进屋烤烤火。一位曾参加抗美援朝的大爷说:“学校的客人就是大家的客人。”

  当了10年教育局长,推进了10年乡村教育的汤勇说,就想让乡村教育朴素而幸福地活着。

  阆中人引用陶行知先生的比喻,说自己做的是粗茶淡饭、家常饭式的教育,是朴素的教育。学生喜欢来,教师留得住,农民用得上。朴素而幸福的教育就是这样的吧?粗茶淡饭滋味长,朴素教育距绿色、协调的发展理念更近,距健康、快乐和幸福这样教育的终极关怀更近。倡导便宜的、有用的“粗茶淡饭的教育”,是乡村教育的创新,也是乡村教育的回归。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