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课堂改革样本·湖北省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神龙小学 适性课堂:为学生发展塑能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6-03-0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推荐理由:静悄悄的革命,是日本教育学者佐藤学对课堂教学改革的描述,而这种革命正在湖北省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神龙小学的课堂上发生。这样的课堂有一个哲理性名字——适性课堂。

  适性课堂以“适趣、适宜、适切、适时、适度”为行为导向,形成以“情境、任务、方式、反馈、拓展”为核心要素的教学流程,凸显以学生“自我实现”为终极目标的能力培养体系,让学生在自然迁移、自觉参与、自主学习、自由表达、自我提升中实现从认知活动到生命活动的改变。

  我赞赏费孝通先生的一句话:“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我认为,一所学校的价值就在于让师生在“各美其美,美人之美”中达成“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我校的教学改革,在建立深层次反思课堂教学之“不适”的基础上,以摈弃“时间+汗水”式的学习方式和忽略学生个体差异性的教学行为为出发点,办适合学生个性生长的教育。适性课堂实践的关键在“适”,适性课堂与其说是一种教学模式,不如说是一种教学愿景。

  核心理念:因材施教 适切而为

  “适性”是指适合学生个性、共性与发展性。所谓“适性课堂”,是在个性化学习方案的定制和学习共同体形成的基础上,建构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并依托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而实现师生共同发展的课堂。

  适性课堂以“人的发展”为思想内核。其核心理念是因材施教、适切而为。适性课堂是根据学习者自身的差异性实施与之相适应的最优质的教育或学习行为,其贯穿于教育或学习动机(需求)的产生、内容的选择、行为的实施(目标、进度、方法、手段和工具等)过程的始终。

  适性课堂关注学生个性与共性发展,在肯定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放大学生的优点,对学生的学习具有积极的暗示作用。教师在依据学生特点施教的过程中,以发挥其在班级中的积极作用、提升学生现有能力为出发点和归宿。适性课堂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课堂。

  适性课堂主张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教师在课堂的“适性而教”实现学生的“适兴而学”,以此达到促进学生个性与创造性协调发展的目的。适性课堂有三个基本特征:

  第一,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共性发展。在教育场景中,“人”是关键之所在。以人为本,体现在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在教育过程中,不仅关注到学生群体,还关注到每一个具体的个人,通过调查、观察等方法,了解学生的现状,尊重每一个个体的不同,以多元化校本课程和实效性课堂模式为载体,通过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个体的个性张扬和群体的共同发展。

  第二,遵循规律,关注学生的当前与未来发展。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顺应学生天性,立足学生当前发展,从学习习惯、学习方法、道德行为、兴趣特长等方面入手,注重激励、启发、引导、评价,以不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为前提,开展一系列教育活动,促进学生主动而健康的发展,为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积累养分、奠定基础。

  第三,潜润有道,发挥教育的显性与隐性功能。以创造适合师生个性成长的教育为愿景,在时间、空间等维度开展教育活动,使教会和学会有效地转化为会教和会学。在促进师生和谐发展的同时,保护学生的童真、童趣、童乐,还学生一个七彩的童年。

  适性课堂的构建不是一成不变的,正所谓“求同还应存异”,这是“适性”文化的最好体现。“求同”就是要在思想上认同,在行为上一致;“存异”就是张扬个性,尊重差异,鼓励创新。适性课堂教学工作的开展需要遵循因材施教、平等对话、启发创造三个原则。

  操作流程:两前提 五环节

  适性课堂的实施有两个前提:

  一是学习方式个性化定制。入校之初,学校通过问卷调查对学生学习方式和家庭教育方式共计19个因素进行统计分析,形成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档案和班级学情档案,为学生学习方式个性化定制奠定基础。全体任课教师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采取差异化教学,并对学生的学习及家庭教育方式实施正面干预,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

  二是打造学习共同体。适性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打造是必不可少的。在此过程中,科任教师可以根据学科特点以及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档案,组合成本学科的学习共同体,使每个学生在共同体中均能找到自己的价值。既兼顾学生的共同发展,又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在操作层面,适性课堂有五个环节:

  第一,适趣情境。适性课堂的激趣环节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产生求知欲的重要环节。对于小学生而言,不同学科教师营造的教学情境需要具备生活性、趣味性、针对性特点。我校教师根据学科不同、课型不同,将适趣情境分为知识型、问题型、回顾型、故事型、知识目标型五大类,而且在此环节,把握一定的时机,引趣激疑,在教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师可以采用设计复习题、故事、游戏、猜谜等方式完成此环节。

  第二,适宜任务。课堂教学任务分配是否合适是影响适性课堂目标达成的重要因素。在课堂上,科任教师按课程目标、学生实情,对学生进行学习任务分配。对于有针对性、有探究性的任务,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共同体合力完成,对于理解能力与搜集信息能力方面的任务,则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在此过程中,我校对学生的要求是人人有分工,学习有目标。

  第三,适切方式。对于课堂教学而言,教与学方式的选择显得十分重要。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参与对象的不同,可将教学方式分为师生参与式、学生合作式和学生自主式三种。对于学生而言,在学习中必须遵循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原则,对于教师而言,必须遵循师生互助、师助提升等原则。在此环节,教师的引导非常重要。在学生对问题不明了时,教师采用对话质疑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能起到点拨思考的作用。在小组学习无法解决问题时,展示聚焦能帮助学生厘清思路,对所学新知进行自然过渡。对于学生而言,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等方法的运用,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习能力。

  第四,适时反馈。适时反馈,穿插于教学的始终,对教师把握课堂教学实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每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完成后,教师都会通过课堂观察、当堂提问和课堂练习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并对学生进行当堂反馈与评价。为了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反馈,教师可以在学生思维的可视化培训方面进行一系列实践。一节课的学习任务完成后,科任教师会要求学生用画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知识的整理,并通过小组展示的方式,表述思维导图绘制的依据,本节课知识与其他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在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同时,教会学生理性思维。

  第五,适度拓展。在适度拓展环节,我校本着紧扣文本、尊重学科、关注学生的原则,可以从教师或学生某一维度进行。比如,对于教师而言,根据学生自主需求和个人兴趣,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知识拓展或文化填充,即为拓展。其“适度”,与教师对反馈环节的观察和判断的准确度呈正相关。对于学生而言,让能举一反三的学生表述自己思路的过程,即是其他学生拓展的最好方式。

  价值效果:提升核心素养

  适性课堂教学改革,基于“不适”的教学现象而展开,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满堂灌”的现象不复存在了。教师由课堂的管理者转变为引导者、激发者和评价者,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师生之间通过平等对话,拉近了心灵距离。

  适性课堂改革实践,加速了教师的思考与创新,促使教师在运用科学的方法对课堂教学进行理性分析的基础上,建构基于本学科特点的适性课堂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实效。

  对于学生而言,适性课堂珍视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放大了他们的优点。随着个性化学习方案的定制和学习共同体的建立,每一个学生都找到了自己在群体中的职责定位,这从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学生的责任感。在学习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体会到因参与学习过程而产生的成就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熟练运用思维导图法开展学习活动,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进行良性转变,这一过程无形中提升了学生的理解能力、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以上诸多能力的养成,为学生未来发展积淀了充足的能量。

  三年多的课改,让我校的教师队伍素质、学生学业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全国各地1000多人次专家、校长观摩我校适性课堂。更可喜的是,我校教师通过适性课堂实践,共同参与编撰的专著《适性而为》已出版发行。

  (作者系湖北省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神龙小学校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6     下一篇:专家点评 适性教育的扎根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