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阅”活态教科书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6-03-0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历史悠久的“东瓯古镇”温州,拥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温州市非遗中心以非遗馆为平台,通过与全市各大中小学合作,强化非遗馆的教育功能,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的非遗教育工作,加强对学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让学生形成学习非遗、保护非遗、传承非遗的文化自觉和行为。

  2012年,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正式对外开放,展厅不仅采用传统图文、实物展示与现代声光电相结合的展示形式,还在每周六推出“非遗展演,周周精彩”活动,由10多位传统美术技艺类传承人在非遗馆“百工一条街”创作室现场创作。生动有趣的非遗馆,吸引了络绎不绝的学生团队。

  温州市第九中学每年都安排学生参观非遗馆,在讲解员生动的解说下,学生们仿佛进入了时光隧道。参观过程中,学生们兴奋地在蓝夹缬前合影,数一数抬阁上的三百六十五行;欣赏着雄赳赳、气昂昂的门神画,聆听着门神秦琼、尉迟恭有趣的传说;同时,情不自禁地触摸着传承人的制作工具,询问着艺术品的制作过程……

  除了中文讲解,温州市非遗馆还拥有一支由专职讲解员和非遗志愿者组成的外语讲解队伍,能使用英语、法语、德语等语言进行讲解。开馆至今,非遗馆先后为德国黑森州吉森市中学、伯恩哈德黎曼一级文理中学、法国巴尔扎克中学等国学生提供讲解。

  温州市非遗馆还积极为各校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机会,同时与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共建青年志愿者服务基地,与温州大学共建大学生实践基地。节假日、寒暑假期间,学生们到非遗馆参加实践,开展维持展厅秩序、参观引导等服务,不仅获得了丰富的历史、人文知识,也收获了与人沟通的经验与技巧。

  2013年,温州市非遗中心在非遗馆推出“零门槛、纯公益”类“非遗学堂”,将非遗融入课程,开设瓯窑、米塑、剪纸、南拳等10多门学生喜欢并易学的非遗课程。

  “非遗学堂”风筝课上,搭骨架、扎线、糊纸、绘画……学生们的双手如蝴蝶般飞舞着。“妈妈,骨架怎么搭?”“爸爸,你来糊纸,我来画画。”年纪小的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不断尝试。在风筝制作过程中,学生更有耐心了,也更了解风筝的构造。“风筝为什么会飞?”“怎样做才能让它飞得更高、更稳?”一个个问题得到了教师的耐心解答,饶有趣味的科学课仿佛在这里拉开了帷幕。

  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非遗学堂”将非遗融入课程的教学模式广受好评。然而,由于“非遗学堂”只在非遗馆内开设,许多学生还无法参加。为此,2014年,温州市非遗中心改变传统的“请进来”授课模式,结合开展的“非遗进校园”活动,让传承人带着技艺和材料走进校园,使“非遗学堂”成为“流动性”课堂,受到了中小学生的欢迎。

  “非遗学堂”区别于正常的文化课,许多非遗项目的学习需要学生动手动脑。在温州私立第一实验学校的美术教室,米塑传承人董希造将粉红色和草绿色的米粉团分发到每个学生手中,然后在讲台上示范,学生们小心翼翼地揉、捏、掐、刻、扮……很快,有学生便完成了一朵花的制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本鲜活的教科书,只有充分利用好这本教科书,加强对学生的非遗教育,才能为学生的成长营造良好的成长空间,同时使学生自觉承担起保护、传承、创新非遗文化的重任,共同守望我们的精神家园。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温州市非遗中心)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