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级教师谈教学·陈彤①科学课中的“实证”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11-2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实证,即用事实来证明观点。当事实与观点之间存在论证关系的时候,这个事实就成了证据。用证据说话正是科学课不同于其他课的特征。2000多年前,战国时期思想家列子创作了《两小儿辩日》的故事,对我们今天的科学课教学仍有不少启示。

    实证意识往往发端自质疑。《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的观点不同,一个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近,中午离人远”,另一个认为“太阳中午离人近,早上离人远”。他们各自提出“证据”,对对方的观点进行质疑。

    不迷信定论和权威,敢于大胆质疑,认真试验是实证意识萌发的根源。天文学家哥白尼大胆怀疑当时占据统治地位的“地心说”观点,创造性提出了“日心说”的观点,更新了人们对宇宙的认识;科学家布鲁诺大胆怀疑宗教神学,大胆想象创造,提出的宇宙没有中心的理论极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生物学家达尔文大胆怀疑神创论,在研究的基础上写就的《物种起源》和《进化论》将宗教神学推下神坛。教师要在科学课中适时渗透科学史教育,激发学生的怀疑精神。

    小学科学教材中有一节课《做一个指南针》,要求学生“用磁铁的磁极位置沿一个方向摩擦钢针,多摩擦几次”,然后钢针就有磁性了。其实多摩擦几次对钢针最后的磁性没有丝毫影响,只要用磁铁的一极吸引一下钢针,钢针就会具有足够的磁性了。对钢针磁化这个简单又传统的实验,从教科书到教师用书,再到许多一线教师对“沿一个方向摩擦钢针,多摩擦几次”的教条深信不疑,是因为不少人的心中潜意识地存在“唯书、唯上、唯众”心理,缺乏怀疑精神。

    怀疑精神不是质疑一切,更多是对这个世界保持好奇,追求探索和创新,它要求人们凡事都问个“为什么”,追问它“有什么根据”,而不轻易相信一切结论,不迷信权威。

    实证的前提是事实。科学求真,真实性是进行论证的前提。用来开展论证的论据必须是真实的,如果论据是虚假的,自然不能对该论据支持的观点产生论证作用。《两小儿辩日》中,这位小孩用来支持自己观点“太阳早上离人近,中午离人远”的论据“太阳早晨大如车盖,中午小如盘”并不是事实:这是人视觉上的错觉,由于早晨背景小而暗,故觉得太阳大一些,而中午则有广阔而明亮的天空做太阳的背景,看起来就觉得它小一点了,其实太阳的真实大小基本没有变化。

    可见,如果眼见为“假”,它所支持的观点自然也不成立。支持“地心说”的论据“太阳每天绕着地球东升西落”,支持“天圆地方”的论据《敕勒歌》里描述的“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等都存在真实性问题,导致了错误观点的产生。因此,观察到的现象需要审慎思辨,才能确定是否是事实。

    小学科学课中“比较物体的大小、轻重”的探究活动,学生用眼睛看大小、用手掂轻重,得到的结果往往与事实不符。在观察实践中,学生逐步意识到借助尺子、天平等工具才能够得到真实准确的数据。

    证据和观点要存在论证关系。《两小儿辩日》中,另一个小孩描述的事实“早上太阳沧沧凉凉,中午太阳如探汤”与观点“太阳中午离人近,早上离人远”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实际上导致中午热、早上冷的不是太阳离人的远近,而是由于中午的照射角大,地球表面获得的热能多,因而气温高;早晨照射角小,因而气温低。

    学生在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过程中,提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观点,其证据是:尺子、皮筋、音叉、小鼓等物体发出声音时都在振动。有别的学生提出质疑,认为“声音是用力产生的”,理由是尺子、皮筋、音叉、小鼓等物体都是施加力后才发出声音。当学生进一步提出“发出声音的物体让它停止振动马上就停止发出声音”的新证据后,最终证实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观点。这里“尺子、皮筋、音叉、小鼓等物体发出声音时都在振动”和“发出声音的物体让它停止振动马上就停止发出声音”组成证据链,与观点“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之间产生了严密的论证关系。

    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悟性而忽视确凿的验证,现代科学强调的是实证。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注重实证”作为科学基本素养显得尤为重要。而培养学生的实证素养,教师要从课堂教学抓起。

    (作者系科学特级教师、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小学科学教研员)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