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结构改革的实践探索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6-04-1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作为新课改的关键环节,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在教学结构的改革。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决定了以学为中心的新教学结构。课堂教学中学与教的方式、内容的变革,以及教学环境与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决定了新的教学结构形成。教学结构统领教学模式,教学模式决定教学策略与方法。基于这样的认识和客观需要,四川省泸州市区域推动教学结构改革的举措应运而生。

  顶层设计:着力“两增两减一提高”

  自2011年以来,泸州市集全市之力深入课堂教学改革的“深水区”,将改革着力点定位在教学结构改革,变传统教学“以教定学”为“以学定教”,建构以学为中心的新课堂教学结构。通过大量的考察学习、调研分析和行动研究,最终提出“两增两减一提高”的教学结构改革。其核心要义在“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增加学生交流合作的时间,减少教师课堂讲授的时间,减少学生课外作业的时间,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成为泸州市近5年来教学结构改革的“顶层设计”,成为中小学教师可操作的新课堂基本准则。

  改革路径:推行“学为中心三级建模”

  近年来,教育行政部门引导而不干预,依靠各学校、各学科及教师的实践创造,坚持学为中心,落实“两增两减一提高”,不拘一格三级建模。“三级建模”依次为学校建模、学科建模和教师建模——各改革试点学校结合自身办学实际,提出基本的教学改革模式;各学科教研组在基本模式统领下,逐步探索形成学科教学模式及课型教学变式;各任课教师结合个人实际形成具有自我教学风格的实用教学模式。

  截至目前,全市已基本形成学为中心的可操作校级教学模式上百种,有的模式还将在实践中不断改进提升。

  区域推进:做好改革成果共建共享

  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面对地区发展差异较大的实际情况,推行“三级建模”必须做好全域推进、分批突破,最大限度发挥一线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做好改革成果的共建共享工作。一是落实“一把手”工程,各区县教育局、学校将教学结构改革作为“一把手”工程,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二是明确改革协同责任,区(县)教育局承担行政管理职能,师培教研机构提供智力支撑和学术保障,电教技装、师培等部门提供装备技术和师资力量支撑……各区(县)教育行政及业务部门、各中小学均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及改革要求,做到职责明确、责任落实。三是强化共建共享推进机制,自2012年起,各区(县)教育局和每一所试点中小学遵循“两增两减一提高”基本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制订并实施《教学结构改革实施方案》,各试点中小学均公布了个性化《教学结构改革指导手册》,市教科所同时编写学科“导学参考”、收集优秀案例、开发优质导学微课,建立全市导学参考资源库,供一线教师备课和中小学生自主学习参考。四是分批突破滚动推进,根据市教育局制订的教学结构改革规划,全市参与改革的学校从6所试点校发展到2015年的362所学校,计划到2016年底全市中小学100%参加教学结构改革,滚动推进的主要措施是四级评价——逐年评选出市级教改示范学校、先进学校,县区教改先进学校、合格学校。

  多措并举:保障改革行动落实到位

  一是科研引领,坚持问题导向,组织攻关队伍着力研究分级立项的教学结构改革课题,及时解决问题,推广成果,深化改革。二是强化队伍建设,各区(县)、学校依托业务机构、教育专家、骨干教师等组建改革指导组和学科名师工作室,为教学结构改革提供务实有效的专业指导及帮助,同时坚持对相关人员进行专项培训。三是全市“四个一”活动助推,每年一次教学结构改革展评课,精心培养推出一批教改优秀教师;每年一次试点学校四级评价活动,评出市区县级教改示范学校、合格学校;每年一次现场推进会;每年一次大型教学结构改革论坛活动。四是评价跟进,将教学结构改革纳入全市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构建突出学生习惯、能力、特长培养的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和教师“六技术”掌握情况的监测机制。

  “两增两减一提高”实施以来,教师转变了传统教育教学观念及角色,专业素养明显提升。同时,学生的学习潜力得到较好开发,自主与合作学习意识、能力和学习效果不断提高。

  (作者系四川省泸州市教育局局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