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与文化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6-04-1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于书无所不读,凡物皆有可观”。作为书法家,必须学而不厌,广泛涉猎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提高自身修养。

  被唐文宗称为“三绝”之一的唐代书法家张旭,其书法豪放而不失规矩。张旭自称其学书“始见公主担夫争道,又闻鼓吹而得笔法意,观倡公孙舞剑器得其神”。

  “公主担夫争道”乃书法典故,张旭自言曾见公主与担夫在羊肠小道上争执,各不相让,但又闪避得法,妙在主次揖让之间,违而不犯,从中领悟到书法的结构布白、偏旁组合,也应进退参差有致、张弛迎让有情。

  “公孙大娘舞剑”说的是开元盛世时的唐宫第一舞人公孙大娘,她善舞剑器,舞姿惊动天下,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而得草书之神。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赞道:“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杜甫此诗的序中说:“昔者吴人张旭,善草书帖,数常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即公孙可知矣。”

  宋代文豪苏轼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苏轼书法上的成就离不开文化积淀——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影响极大。

  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既是才气横溢的艺术家,也是一代高僧。李叔同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等多方面成就于一身,更将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推向极致。

  李叔同出家之后诸艺俱疏,唯书法未能割舍。书法是心灵的迹化,纵观弘一法师遗墨,雅逸恬淡、枯寂孤清,正是禅修的结果,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禅趣。“见我字如见佛法”,弘一法师曾如此说道。

  这些大师的共同特点是精通中国传统文化,他们的书法艺术根植于丰厚的文化土壤。在文学评论中,有一种现象叫“艺术通感”,指艺术家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对各种艺术触类旁通,甚至融会贯通,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有感于物、有悟于心,从而在创作时左右逢源、游刃有余。通感是从表象感知到意象形成过程中,各种感觉挪移、转化、渗透、互通的心理过程,艺术家的“艺术通感”正来源于他们深厚的文化积淀。

  (作者系安徽省教育厅原总督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浮生过半     下一篇:古城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