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吆喝》江南古镇的吆喝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6-07-2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读萧乾的《吆喝》一文,脑海中开始搜寻记忆中的吆喝声。

    从小生活在古朴的江南小镇——江西省铅山县河口镇,挑着担子走街串巷的商贩自然少不了。然而,所听到的吆喝声却与老北京那花样百出的吆喝声不大一样,多是与这小镇一般古朴。

    一大早,就有挑着豆浆、豆花的商贩在叫卖:“卖——豆浆——豆花——叻!”这声音我从小听到大,从最初的清脆逐渐成熟乃至沙哑,期间从未间断也未曾换人。几十年如一日,制作——叫卖——休息,除了时光在那人身上刻下的印迹,就犹如一幅永不改变的静止画面。小时候觉得那人的声音很好听,也因此喜欢喝那家的豆浆,觉得清爽怡人。时间流逝,琐事缠身,时常烦躁不已。但每天早上躺在床上,只要听到那“卖——豆浆——豆花——叻”的吆喝声,想到从五分钱一碗到五毛钱一碗的豆花豆浆,心中的烦躁为平和所取代。一个鲤鱼打挺儿,冲到窗边,高声叫道:“给我来碗豆浆。”“好叻!”喝着热腾腾的豆浆,一股清爽怡人的暖流沁入心田,新的一天在活力中开始。

    清晨,除了这吆喝,听得最多的还有那声“卖——粉——啰!”粉是我们家乡的特色,用沸水烫个两三分钟,起锅,入碗,或加入酱油、新鲜的猪油拌拌,或浇入事先勾芡好的新鲜肉丝汤,制作省时便捷,味道鲜美。每天早上,家家户户都会买上一两斤,每人来上一大碗,有时还会配上刚出炉的油条,就着烫粉一口吸进去,新鲜热腾,够味儿!或许是吃的人多了,卖粉的商贩自然也多。为了吸引顾客,叫卖时也免不了加上一两句夸耀自家粉好吃的话,无非是“新鲜、筋道”之类。因为镇子小,时间一长,哪家做得好、哪家的最好吃,家家心里都有数。

    小时候,我们家最喜欢买的是一个脸上长着雀斑、梳着一条又粗又长麻花辫姑娘家的粉。她总是骑着自行车带两大筛子粉走街串巷。她家的粉就像她肩上那油光发亮的大辫子一样新鲜有嚼劲。现在,她还在街头卖粉,只是不再走街串巷了,不需要到处吆喝了。粉依然新鲜筋道,但那条大辫子已被短发所取代。

    吃完早餐,菜场是家庭主妇们必去之地,那里多是来自各乡镇的菜农,也有自己种菜吃不完的城里人。为了拉生意,吆喝也就各有不同。小时候,因为好玩跟着妈妈去过几回,现在是不复记忆了。

    下午的吆喝往往是我们关注的重点。那些吆喝总是勾引我们这些小馋虫的心。记得有一次,我们竟把没用完的牙膏挤完拿去换薄荷糖,幸好妈妈没有发现。每天下午,尤其到了放暑假的时候,“凉粉,又甜又嫩的凉粉!”“薄荷,换薄荷糖了,好吃的薄荷糖啊!不用钱,废弃的拖鞋、凉鞋,用完的牙膏皮都可以换啊!”“蒸饺,皮薄馅多的蒸饺!”……

    还有一样吃食是一年四季都有的,在别处听不到这种吆喝:“卖粿啦——灯盏粿啰——”这是家乡特有的一种吃食。形状如灯盏,馅儿也有讲究,形状如灯芯的豆芽是必不可少的,还有脆笋、肉末、香菇末、小虾米、墨鱼碎之类,因个人喜好而异。吃的人多了,卖的人也就多了起来。吆喝往往是在馅料上做文章。“有香菇末的粿啊!又香又好吃啊!”“放了虾米的灯盏粿,海鲜味的粿!”

    现在,我已经离开古镇河口。偶尔回去,那里的生活依然慢悠悠,却再也难以听到吆喝声了。

    (作者单位系江西省南昌市洪都中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