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越来越多的家长、教师开始意识到儿童阅读的重要性,他们中的许多人也因为热爱而成为儿童阅读的推广者。正是他们的努力,让更多的孩子接触到优秀的绘本与经典文学。然而,对于开展儿童公益故事角7年的杜文斌来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6-09-1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6月厦门的傍晚时分,闷热之气渐退。湖明小学四年级学生小庄拉着妈妈的手急匆匆走向厦门外图书城。图书城五层,工作人员正熟练地挂着条幅,孩子们也陆陆续续走进这间比教室略大的多功能厅。

    “小杜叔叔,晚上好。”小庄走进多功能厅,与讲台上忙忙碌碌的杜文斌打着招呼。“小庄来啦,那天你问我的问题,我回去查了一下,你来看看……”说着,两个人讨论起来。一边讨论,杜文斌一边看着时间,待孩子们陆续到齐了,他重新走上讲台。

    这一天,是7年来如往常一样的周六,是“小杜叔叔讲故事”的日子。

    杜文斌是厦门市滨北小学语文教师,从教20余年,自2009年起,他每周五、周六晚上7点半,会准时出现在厦门外图书城五层多功能厅,为孩子们讲故事,这个故事角坚持了7年,在厦门公益阅读的“圈子”里,已经为人们所熟悉。

    据不完全统计,从创立到现在,杜文斌带着孩子们读过的故事书已经达500多本。虽然故事角设在书店,但杜文斌从来没有推销过任何书,他说自己只想做一个“纯粹的儿童阅读推广者”。

    从一个孩子到一群孩子

    想给孩子们讲故事,源于自己的孩子。杜文斌说,从儿子2岁起,他就坚持每天给孩子讲故事。坚持了两三年,他发现有时儿子自己玩玩具时,将《玩具总动员》里的角色拿出来扮演,边玩边讲,导演着故事情节。儿子的变化,让杜文斌意识到早期阅读对孩子思维、语言、行为习惯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家里的绘本讲完了,杜文斌就带着儿子到书店阅读,有时候兴致来了,索性坐在书店一角就给儿子讲故事。时间久了,听故事的孩子越来越多,他们围坐在杜文斌身边。等故事一讲完,还徜徉在故事情节中的小朋友们就忍不住与杜文斌互动起来。孩子们的问题五花八门,杜文斌的思路也被孩子们打开了。而且杜文斌逐渐地发现,“讲故事”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是一门大学问。

    “别以为给孩子讲故事就是随便拿起故事书照本宣科这么简单。由于每个孩子的阅读经验不一样,所以选择合适的儿童读物是关键。”在杜文斌看来,没有孩子会喜欢报流水账的“故事父母”。好的故事能给孩子带来愉悦或感动的心理体验。“刚开始,我会选择有趣的故事,这样容易吸引孩子的兴趣。”杜文斌还有一个特点,讲完故事,从不问孩子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也从不给孩子揭晓提问的答案,而是让小伙伴们互助解答。

    “讲故事不要完全给孩子喂饱,喂饱了孩子就没兴趣了。也不要给孩子讲道理,孩子与我们大人其实一样,喜欢听故事。”杜文斌说,有时越简单的故事,其实越不简单,用故事的形式去讲,无形中对孩子是潜移默化的影响,“讲故事比纯粹告诉孩子道理要来得有用”。

    就这样,每到周末,厦门外图书城的策划总监舒迎春总会看到一个年轻人身边围着一群小朋友,而这个年轻人总是乐于给小朋友们讲故事,教他们读书。这个人就是杜文斌。

    看到杜文斌如此热爱儿童阅读,舒迎春主动与他沟通,于是双方决定开设故事角。2009年“六一”,作为送给孩子们的儿童节礼物, “小杜叔叔讲故事”公益故事角活动开始了。

    杜文斌带着孩子们读了不少适合亲子共读的绘本故事,其中有讲幸福美好的童年故事,如《鹿啊,你是我兄弟》。记者看到,这本书制作非常精美,每一页都可以看成是精美的艺术作品,另外一本是他极力推荐的《圣诞老人的王国》。

    杜文斌还注意通过绘本对儿童情绪进行疏导。《罗伯生气了》让家长们学会了如何面对情绪异常的儿童:当孩子心情不好的时候,不要一味地强调孩子“不要这样”,而应该给孩子发泄的空间和时间,孩子会慢慢从自己的坏心情中平静下来。

    针对一些年轻家长工作繁忙,没有时间也静不下心带孩子阅读的现状,杜文斌建议家长刚开始的时候,每次亲子共读的时间不要太长,每天10-15分钟就行,但是一定要坚持。久而久之,在厦门外图书城五层多功能厅,不仅孩子们准时来听故事,家长们也会留下来认真听故事。

    从绘本到经典文学

    公益故事角活动坚持做了一年后,孩子们说,每次都是小杜叔叔给我们讲故事,现在我们也想给小杜叔叔讲故事。于是,从2010年6月起“故事角”改版,周五晚上杜文斌给孩子们讲故事,周六晚上孩子们给杜文斌讲故事。而在这其间,主要以阅读绘本为主。

    在这个过程中,杜文斌惊喜地发现了孩子们神奇的天性。上台讲故事的孩子在准备故事的过程中,并不是背下来的,而是每天把故事读一遍,到了周五,这些故事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孩子们的脑海里,根本就不用背诵。“这真是太让人吃惊和佩服了。原来,孩子们还可以这样记忆故事。”杜文斌兴奋地说。

    随着孩子们一天天长大,杜文斌意识到,如果只读绘本,没有关注纯文本阅读,孩子们的独立阅读能力不会得到很好的提升。于是,从2013年1月开始,他又对“故事角”进行第二次改版,周五晚上继续讲绘本故事,周六晚上则开始带领孩子们阅读整本经典文学。

    第一次“整本经典文学”阅读活动,杜文斌选择了全译本的《汤姆·索亚历险记》。他带着孩子们一页页阅读,慢慢地,孩子们开始体会到名著的独特魅力。在这部小说中,马克·吐温展现了高超的语言表现技巧,小说中的镜头感十足。如描写声音的远近变化,描写洞中蜡烛熄灭的那一瞬间,都让人如临其境。“我们就像带着一群孩子爬过了一座巍峨的高山一般,无限风光在险峰啊。这是没有细细读过这本书的读者无法感受到的。”杜文斌感慨道。

    接下来,杜文斌又带着孩子们一起阅读《西游记》、《荷马史诗》、《伊利亚特》。杜文斌的实践还得到全国师范院校儿童文学研究会的学术支持,他开始将高校儿童文学的研究成果应用到一线的阅读推广和教学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针对家长们提到的网络书单,杜文斌说,网上书单良莠不齐,而且每个孩子的情况不一样,不一定适合每个孩子。他以《小猪唏哩呼噜》阅读为例,书是好书,故事也是好故事,但是不适合年龄偏低、是非辨识力不足的孩子阅读。因为经杜文斌仔细研读后发现,书中有类似“走后门”这样的不正之风的描写,明显不适合一二年级孩子阅读。

    对儿童沉浸于故事表层意义的消遣式阅读,杜文斌很是担忧。他说,一味地进行消遣式阅读,只会过于满足儿童直接的心理欲望,使想象活动受到制约,无法进入更高的审美境界,而要想真正欣赏文学,就一定要超越儿童的原始好奇心和猎奇心理,去探索作家对于社会、人生的深刻思考,以及表达这种思考的艺术技巧。

    杜文斌引导家长给孩子读经典的书,并努力做到精读。他认为,读经典可以培养阅读的品味,滋养内心。他带着孩子们读怀特的《夏洛的网》,读维吉尼亚·李·伯顿的《小房子》,让孩子们看见细节,体会细节。

    好文本会说话

    儿童阅读的原点来自文本,好的文本会说话,阅读的形式越简单,文本的价值便更加突出。作为一名儿童阅读推广者,杜文斌对自己的要求很高。尽管有了多年的实践基础,杜文斌对“如何选书”有了自己独特的认识。但是,他仍然在不断挑战自己。

    在杜文斌看来,一名优秀的儿童阅读推广者不仅仅是一个“讲故事”的人,还应该是一个指导者,一个文本的先行体验者。比如近期在阅读《绿山墙的安妮》一书之前,杜文斌详细地阅读了《叙事、文本与潜文本》、《批判与探寻:文本中心的突围和建构》、《文学文本解读学》、《隐藏的成人——定义儿童文学》等书,还圈圈画画做了许多笔记。正是在此基础上,杜文斌开始了《绿山墙的安妮》一书的阅读与解析。他用4个月的时间对书中三十八章的每个章节都作出了自己的解读,打印成厚厚的参考资料。而这些资料,正是为他以后引领孩子阅读本书所做的准备工作。

    中国的“四大名著”是阅读的重要内容,但是小学生到底该读哪个版本?在采访中,杜文斌反复提到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再版的文言文《西游记》。他说,当时一些家长担心四、五年级的孩子读文言文读不懂,事实证明,家长们低估了孩子们的潜力,也低估了中国传统文学的魅力。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孩子们渐渐走进了文言文的语境,看到了许多普及版没有提到的故事细节,比如文中的“樵夫歌”,让孩子们感受到古人悠闲自在的精神生活;孙悟空到“傲来国”为众猴取兵器,让孩子们见识到古代兵器的丰富与多样;通过对“蟠桃会”、“丹元大会”、“安天大会”、“盂兰盆会”等的分析,让孩子们悟出:原来古代神仙也爱开会啊……

    把阅读时光还给孩子

    在公益故事角活动中,杜文斌摒弃了那些烦琐的环节设计,简简单单地带着孩子们一起阅读。“我认为,简单就是美,简单才是教育的本真。我觉得,不切实际的环节设计,只会让我们离教育越来越远,方向错了,越努力,距离目标也就越远!”在杜文斌看来,花哨的课件只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弱化孩子的形象化思维。成人思维下的问题看似有效,实际上只会让孩子越来越害怕阅读,远离阅读。

    因为故事角是一个开放的阅读实践活动,只要孩子喜欢都可以来参加,没有年龄限制,没有学校限制。考虑到这些因素,开展活动的时候,杜文斌先与孩子们一起阅读文本,接下来就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孩子,让孩子们自由发言、提问、争论。此时的杜文斌只是一名倾听者,倾听孩子们的阅读心声。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