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花草的乡愁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6-09-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翻看自己的花草照片,一盆兰花草突然出现在眼帘。这棵兰花草,是周末户外行走的途中,从山上移植过来的。养了两三年,始终没有开花,没想到一开花,忽然花发六枝,真有点“不开则已,一开惊人”的味道。

    兰花草,又称鸭拓草、竹叶草,多年生草本植物。兰花草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花草简约、香气浓郁,为画家、摄影家、雕刻家所追捧,也为平凡百姓所青睐。静静地望着眼前的兰花草,嘴里不由自主地哼起“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一个念头便闪现脑海:兰花草,仿佛一个游子,带着一些漂泊在外的断肠乡愁。

    滋生此说,是因为一说到兰花草,就自然联想到胡适写的那首《希望》,以及后来经他改编而成的校园民歌《兰花草》。《希望》一诗最早出现于胡适1921年的一篇日记,全诗如下:“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好。一日望一回,望到花时过。急坏看花人,苞也无一个。眼看秋天到,移花供在家。明年春风回,祝汝满盆花。”当时,胡适正在北平,他去西山访友时,友人熊秉三夫妇赠他一盆兰花草。北平的气候比胡适的老家上庄冷得多,尽管主人悉心呵护,兰花草直到秋天也没有开花。无奈之下,胡适将其移居室内,希望来年春到,如期花开。

    胡适故居前厅和后厅的花门、花窗上装饰着12块以“清一色的无土露根兰花”为主题的徽派木雕。刀法遒劲,神韵盎然,是胡适的毕生所爱。胡适13岁便离开家乡赴上海求学,之后又到美国深造,1917年回家完婚,翌年回乡为母奔丧后偕妻北上,再未回乡。面对友人赠送的兰花草,想起自己熏着兰香、带着兰忆,多时未归的故乡,胡适诗由心生,乡情乡韵乡愁自然地融入诗歌之中。

    岁月是一条流淌着浓浓乡情的河流,一头挑着游子,一头挑着故乡。想到自己与母亲相依为命,母亲视自己为唯一的希望和寄托,胡适不正是从山中走出、带着母亲幽幽兰香的兰花草吗?他多想回到家乡,重温母亲的教诲,嗅嗅家乡的泥土芳香。可是,多少年过去,直至迈入老年,胡适再也没有回到一直思念的故乡。1962年,胡适在一场演说中心脏病猝发,与世长辞。

    故乡,散发着清幽的“兰蕙书香”,尽情撩动着乡愁。于是,诗人余光中把乡愁浓缩为一枚邮票、一张船票、一方坟墓、一湾海峡,漂泊的赤子总是以独有的方式,抒发着自己的心结。寄寓在兰花草中的乡愁,又何尝不是如此?

    每念及此,辗转反侧,寝睡难眠。

    (作者单位系安徽省绩溪县扬溪中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