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新发展阶段 拓展高校就业新思路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02-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院校一直承担着关心和协助解决高校毕业学生就业的责任,为学生职业发展提供指导。不过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就业工作面临诸多挑战,工作压力逐年增长。2023年,高校毕业生规模再创新高,预计将达到1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人。在新发展阶段,政府、学校和学生都面临许多新的情况、新的选择,如何在就业工作中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校育人工作提升质量和实效,是当下高校就业工作亟须解决的问题。

    当前,高校就业工作主要存在着以下三方面的矛盾。

    宏观层面上,高就业率的考核要求和客观环境之间的矛盾。由于绩效考核的要求,高校对于毕业生就业率十分看重,以至于忽略了很多差异性因素。

    中观层面上,全员参与就业工作与就业指导专业性之间的矛盾。当前,我国行业分工已走向分类细致化,在国家标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有行业大类近百种。而高校内主要负责就业指导工作的教职工大多是兼职就业指导,仅拥有高校工作经历,对于学生是否真正适合行业或是否推荐其他就业方向缺乏专业性见解和渠道。

    微观层面上,课程难度不断提升与学生就业实践需求持续增加之间的矛盾。随着高校建设不断推进,专业复合型、学术创新型人才成为高校培养的方向,学生课业压力显著增加。但与此同时,就业工作岗位对学生工作能力、实践经验的要求也日趋增长。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的发展方向,在课程理论学习和实习实践能力提升之间找到时间安排的平衡点。

    在新发展阶段,传统的问题解决思路已经不能有效解决新的问题。优化就业工作首先需要从思路和理念上进行改变,从本质上逐步适应国家发展的新需求。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开展工作,提升大学生就业工作质量。

    第一,聚焦毕业就业质量,一本院校特别是“双一流”院校,避免对就业率数字过度关注。受到外界多种因素影响,就业率的高低仅能代表某一特定情况下一所高校、专业的就业情况,不能反过来将某一特定数值作为追求的目标。学校应从青年发展的角度开展工作,激励青年学生将自己的专业能力投入到国家的发展与建设中,投入到适合个人发展的行业中,避免学生盲目跟风“考公”“考编”,一味追求安稳。

    第二,加强学生自主意识,引导学生做自我发展的“第一责任人”。人生发展的道路终究是个人自己的道路,关注时代的发展、选择适合的职业、争取最优的岗位要从自我的主观能动性出发。高校需要适当转变自我角色,关注学生发展,但不能包办代办一切事务。为了让学生提前适应走向工作岗位、走向社会的节奏,在保障学生基本权利的情况下,让学生行使自我权力、承担个人责任。

    第三,发挥政策导向作用,激励大学生走向基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人才,在推进基层治理体系改革、乡村振兴计划的道路上,城市、乡村都需要高素质人才出谋划策。由于条件艰苦、待遇不高,高校毕业生大多将就业目标定在一线城市或家乡省会。国家、地方政府可以在现有支持性政策的基础上出台更具有实际优惠的政策,为扎根基层的大学生提供资金支持、项目储备、资源平台。同时,在个人成长发展、生活需求、子女教育等方面给予更多关照,解决物质上的后顾之忧。

    第四,协同多方社会力量,为高校学生提供实习实践机会。相比于职业教育,普通教育注重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大多数高校毕业生自义务教育阶段以来实践能力相对较弱,缺少对社会的认知和对工作方法的了解。高校可以联合企事业单位共建实习实践基地,适当安排实习实践机会。对学生而言,不仅能深入了解行业、熟悉工作内容、学习工作方法,还可以有效解决当前学生自主申请实习难度大、个人权益缺少有效保障、与课业时间冲突多等问题;对用人单位而言,与高校共同培养学生,为单位发展提前选拔优秀人才。

    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不只是为学生找到一条谋生活的出路,更是为国家和社会发展挖掘适合的人才。青年强,则国家强。高校、政府、企业、事业单位需要共同形成合力,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征程上发挥个人能量的舞台。

    (作者单位系北京外国语大学学生工作部)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