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进”大地做很酷的科研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04-2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要打破教师的一些固化思维特别难,而我一向不太喜欢通过压迫式的手段去推动工作,所以能做的还是示范,自己带头干。我相信有了第一个就会有第二个、第三个。”徐长节将自己比喻成一条“鲇鱼”,从自身做起,带动学校各项事业的开展。

    “徐教授如果不来,我们都不知道可以做到这样。”华东交通大学副校长罗文俊认为,徐长节的出现,给其他教师带出了一条过去不敢想象的新路——原来从华东交大出发也能走到国内顶尖。

    在他的带动下,学校里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入选者、国家海外引才计划入选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相继涌现。

    通过自己示范带团队,徐长节把一些先进的做法引进到学校来。

    “原来我们就是一个教研室,在教研室里,教师局限于个人,眼界比较窄。徐教授变教研室为研究所,让我们老师能用更长远、更宽广的眼光看待问题。”胡文韬介绍,徐长节不仅经常邀请各类专家来作讲座,还指导团队打造了“土木工程赣江学术论坛”。

    如今,一年一届的赣江论坛,规模一次比一次大,并连续举办5届,成为全国土木工程学科领域极具影响力的学术盛会,每年均有数百位来自全国各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企业的专家、学者、研究生齐聚南昌,共同探讨土木工程领域面临的问题。

    “上次邀请了十几位院士,和我们师生一起座谈。这些‘大咖’原来对我们而言就是像神一样的人,能来到我们身边,和我们师生一起座谈交流,不仅开阔了我们眼界,还带动了大家的成长。”胡文韬认为,年轻教师在徐长节的影响下,不仅收获了成长,更重要的是坚定了一个信念:“不仅可以在国内做得好,还可以去国际上PK。”

    近年来,人工智能不断发展,徐长节不仅积极邀请一些国内外做“智慧土木”的专家、学术大咖到课题组作学术讲座,还邀请师生加入一些项目当中去锻炼、学习。

    现在,徐长节的学生们着眼的不单单是当下的学术研究,更将他们博士毕业后应该从事的方向与国际学术前沿热点相结合。

    在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团队共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8项,其中杰出青年科学项目1项、重点项目1项、高铁联合项目1项、重点国际合作研究项目1项,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教学成果奖各6项。

    如今,不熬夜、爱锻炼的徐长节依旧每天早起散步,出入学生食堂,在赣鄱大地上继续着自己的科研梦想。

科学家的第“N+1”种打开方式

    ■记者手记

    采访之前,我设想过科学家的各种形象:年纪可能不小,发量可能不多,还可能戴着厚重的眼镜……因此,当干练而有活力的徐长节教授出现在我面前的时候,我有些吃惊。徐教授头发乌黑、不戴眼镜,聊起当下的热点话题侃侃而谈,还会穿牛仔裤、运动服,每天早上7点便会在校园里散步,总是出入于学生食堂,爱打篮球、爱运动……

    本以为科学家整日同实验、数据打交道,在勇攀科学高峰的过程中肯定吃了不少苦头,但我没想到,学生时代就时常驻守工地的徐长节,早就实现了财务自由。他放弃浙江大学体面的工作和发达地区收入不菲的事业来到“老区”,尽管收入降了不少,事情多了不少,还要长期和家人两地分居,但他却觉得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并乐在其中。

    我承认,自己对“科学家”还了解得不够。

    没有太多豪言壮语,一句“去了江西,你可能会影响到更多人”,让他只身一人选择了“逆流”。没有太多跌宕起伏的情节,每一个选择和故事,看似是意料之外,却又是情理之中。我认为,这一切的背后不是没有困难和险阻,只是回顾过去,他选择记住那些值得记住的。

    从科研人员成长为学校的校长,徐长节说不知道是谁提拔了他,也不知道感激谁,但既然当了,就要做点儿实事,这才是对这个身份最大的回馈。白天做行政,晚上做科研,他在“校长”和“教授”这两个身份之间切换,但再忙也不会熬夜;他工作日住在学校,双休日也会回杭州陪家人,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他住得了工地,也做得了科研,每天不仅自己锻炼,还督促团队师生都要加强锻炼,注意身体。

    这是一次意犹未尽的采访,和徐长节的采访,愣是从下午两三点聊到了傍晚六七点。还记得,夜幕下的校园里,我和徐长节的学生谈起他的故事,学生言语中满是钦佩。他们眼中的徐长节,低调又让人亲近:走在校园里,他会主动和身边同学聊天,了解他们的想法;为引进人才他不辞辛劳,把那间本是自己的办公室腾给了其他教师;学校刚入职的年轻人有棘手的困难,也敢直接找到校长办公室来寻求帮助;他会带着学生一起做科研、打篮球,始终叮嘱学生,要做学问,前提是锻炼好身体……

    而徐长节则把自己比作一条“鲇鱼”。他说,自己一人从浙江大学来到老区高校,就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以身作则地带动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如今,走在校园里,我也真切感受到,华东交大在他的带动下,做出了很多原来“不敢想”的突破。

    采访结束后,我也反思,不该给科学家这个职业贴上太多标签,因为,即便研究的是“又土又木”的土木工程,经常出入工地,也没有影响徐长节打篮球、带学生,用一种阳光的状态去做科研。科研的道路上向来不是一帆风顺,但徐长节选择用一种很酷的方式去迎接挑战。(本报记者 甘甜)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