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生“手机依赖症”比例居高该反思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05-1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新闻回顾:近日,《全国首个区域教育质量健康体检报告》发布。在学生手机依赖问题上,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异。城市、县镇和农村学生拥有手机的比例分别为42%、35%和37%。农村地区学生有手机依赖和手机依赖倾向的比例最高,为17%;而城市和县镇地区的这一比例分别为11%和12%。

留守儿童为何更易躲进“手机的世界”

□夏熊飞

农村学生手机拥有率相对偏低,但有手机依赖和手机依赖倾向的比例却更高,如此数据倒挂,值得深思。

手机的广泛使用,的确为农村儿童打开了一扇窗,让他们更容易接触外部信息。但在缺乏良好引导的现实环境下,他们更多是沉迷于各类手机游戏,甚至可能被诸多不良信息荼毒。

相较于城市与县镇地区,农村文体娱乐活动项目、场所等都偏少,课余时间无处可去的孩子只能把目光投向手机。而且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占比颇高,他们往往缺少父母的约束,隔代抚养的爷爷奶奶辈对沉迷手机的危害认识不足,也缺乏足够的“权威”,他们可谓处于放养状态。在留守儿童与手机之间缺乏一道必要的防护闸门,更容易让手机“乘虚而入”。

他们早早躲进“手机的世界”,不只会导致近视等身体上的健康问题,在精神层面也会因沉溺于虚拟网络世界无法自拔而影响学习,影响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同时,网络世界中的一些有害信息、诱导充值等也将目标对准了沉迷于手机的农村孩子,每年因此引发的悲剧也不时被曝光。

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要让现在的孩子与手机“绝缘”,既不现实也不符合时代发展趋势。如何让留守儿童在使用手机时,做到“以我为主”、合理有度,而不是被动依赖与沉迷,甚至是躲进“手机的世界”,业已成为需要广大家长、学校、社会等合力解决的迫切问题。

防“手机沉迷”考验学校管理智慧

□李 平

眼下,学生手机管理成了学校面临的老大难问题,而农村学校尤甚。此次的报告显示农村地区学生有手机依赖的比例高于城镇学生,也佐证了农村学校在管理学生手机使用上是多么棘手。

农村学校苦学生手机管理久矣。尽管各校出台相关制度,明确禁止学生在校期间使用手机,但总有熊孩子想尽一切办法“花式”藏手机进校园、进课堂。无奈之下,不乏农村学校采用过激的方式,当着全体学生的面,用锤子砸、用水桶泡……似乎把从学生处没收来的手机集体销毁了,就能拔除学生玩手机的“心瘾”。

农村学生“手机依赖症”的背后,有其客观原因。不少家长外出务工,不得不把孩子留在家乡读书,难以对孩子进行很好的监管。尤其是网络内容的生产者深谙未成年人的痛点、敏感点、注意力分配等,专门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让学生尤其是很少接触外界的农村学生更容易沉迷、上瘾。

学校作为育人主阵地,再难也不能轻言放弃,听之任之。要做到“堵”“疏”结合,既要跟学生“约法三章”,做到“有违必究”,也要通过主题班会等形式,让孩子真正认识到沉迷网络的危害,让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合理、规范使用手机。教师要增加与学生的互动,帮助学生“脱网”。

事实上,浙江丽水、温州的一些农村学校就做得很好,教师们忙于开发丰富多彩的拓展课,课余时间就带领孩子们玩在其中、乐在其中。如此,学生哪还会惦记玩手机呢?

解救被“网”住的农村娃是社会性工程

□陆玄同

一直以来,城里孩子沉迷手机的问题更容易被关注,如今,陷入“网”中的农村孩子进入公众视野。

随着互联网在农村的普及,农村娃“玩水、爬树、卷着裤腿捏泥巴”的场景不常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刷短视频”找乐子,“打农药”“吃鸡”寻刺激,看直播、刷礼物图新鲜等。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最大化吸引着农村孩子,他们不由得远离田野,转入网络,“陷入”这个比身边习以为常的环境更为刺激有趣的新环境。

农村孩子沉迷手机,本质上还是因为家长的陪伴少了,同时农村课外生活相对单调。玩手机就成了他们课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将他们从“网”中拉出来,那就必须找到可以替代的东西。只有让他们获得更大的快乐、更有趣的生活,他们才会有意愿走出网络,回归现实生活。一方面要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加大资源投入,让农村孩子课余时间有地方可以玩,让他们爱上自己身处其中的现实环境,感受大自然的神奇,看到网络之外的精彩,从而主动离开网络。另一方面要出台相关法律措施,监管部门要拿出硬手段,规范相关运营商行为,将网络游戏实名制、防沉迷系统落在实处。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