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能为减负而“减副”? -减负,减副,副科,素质教育,应试教育--教育频道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08-04-1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新闻回放:2008年3月11日,海南省教育厅向全省各县市下发了2008年关于中考改革的红头文件,将从2004年开始作为考试科目并记入考试综合成绩的地理和生物改为考查科目,成绩不再记入升学成绩的总分评估中。

此举在当地引起广泛争议。有人认为这样做极为不妥,也有人认为这是给学生“减负”的需要。其实,在全国各地都多少存在着对“副科”的轻视、对“副科”课时的取消。那么,究竟是否应当为减负而“减副”?

学生:学“副科”必不可少

一名高二文科学生张颖说:“我很庆幸当初我学‘副科’的时候很认真,也很有兴趣。初中时所谓的‘副科’,补充丰富了主科的许多相关知识,对主科学习有很大帮助。比如历史、地理课本上就有许多语文、英语课上需要了解的内容,初一初二的生物课也对初三才开始学的化学有影响。”

而现在,张颖要学的9门课中有很多基础内容都应该是在初中时掌握的,如果在学习相对不太紧张的初中没好好学这些东西,那现在的压力该有多大?在张颖初三时,“副科”就剩下一门历史,但历史课近半时间都是被几个主课老师抢来抢去,最后取消了。“如果不缩减副科的课时,能让我们在主课学习后有一段放松时间,有利于主科知识的吸收。”张颖对于历史课的取消多少有些不满。

像张颖这样对“副科”有兴趣的学生虽然不少,但也有部分学生认为,对于自己不擅长的某些学科来说,取消“副科”考试是“捡了便宜”,因为可以省下时间精力来“专攻”中考科目,学习似乎更有针对性、更有效率了。

老师:这与对学生的评价标准有关

天津市某直属重点中学的一位地理学科教师表示,关于对待“副科”的学习态度,其实是对学生如何评价产生的问题。可以说,整个大环境一直以来对学生的唯一评价标准就是高考、应试。所以,学生们不得不非常努力地学习所谓的“主科”,而对于地理、历史这样的“副科”,一些学生认为高考都不考,所以平时不重视,只有在高中会考之前才突击一下,只求过关。

海南省一位对此新规产生质疑的老师说,有的学校在课时的安排上给语、数、外让道,对于副科的师资也不怎么重视,甚至让其他科目老师来代副科课,造成了学生对这些科目的不重视甚至厌学;而进入高中,这些初中时的“副科”又是会考科目甚至高考科目,可以说,学生在初中时对“副科”的忽视严重影响到了高中的学习进度。

而下发文件的海南省教育厅称,对比其他省市,海南省的中考科目过多,学生的升学压力过大,此举是出于给学生减轻负担考虑,同时也是为了促进推动素质教育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家长:目的不是中考而是高考

北京北师大附中初一学生瑶瑶的家长说,在北京,清华附中、北大附中等中学都很重视史地生等“副科”,每次考试成绩都算在总分当中,因为这些学校的教学要求是从初中起就为高考作准备,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是中考高考。对某些学科有所偏爱的学生也有,但老师不会让他们轻视其他学科。上课时间也基本是平均分配,学科之间不会有太大悬殊。

海南省许多家长对于新规定表示忧虑,他们认为2004年开始实行的政策仅仅过了4年就发生变动,政策的朝令夕改会使学生无所适从,影响学生的心情,打击学习的积极性;他们还担心自己的孩子不能全面发展,在今后的高考竞争中输给其他省市的学生。

“减负”的口号喊了十几年,各种新规定新举措也围绕素质教育层出不穷,比如早前山东省出台的“无分数评价”、上海市教委下发的“作业限时令”等等,出发点都是为了学生,而其最终效果究竟是不是对学生有益,还得由学生说了算;对于“副科”的学习态度,终归是学生自己的问题。

为了“减负”而“减副”真的能起到“减负”的作用吗?很难相信“减副”减下来的时间,学生用在了休息和减轻压力方面,“减副”只不过是让学生对主课投入了更多的时间。笔者认为与其这样,倒不如学习学习“副科”,为主课的学习多一份调剂,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多一份可能。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