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防“黑客崇拜”情结-黑客--教育频道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07-07-0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在去年上海市针对未成年人的一次调查中,42.5%的小学生崇拜黑客,32.5%的小学生有当黑客的念头。如今暑假即将到来,各类黑客技术培训竟然大幅升温,名目繁多的黑客培训招生广告在网络上比比皆是。而许多热衷于此类技术的中学生也纷纷投入其中……

黑客、骇客、红客

黑客最早源自英文hacker,早期在美国的电脑界是带有褒义的。但在媒体报道中,黑客一词往往指那些“软件骇客”(software cracker)。黑客一词,原指热心于计算机技术,水平高超的电脑专家,尤其是程序设计人员。但到了今天,黑客一词已被用于泛指那些专门利用电脑搞破坏或恶作剧的家伙。对这些人的正确英文叫法是Cracker,有人翻译成“骇客”。

黑客和骇客根本的区别是:黑客们建设,而骇客们破坏。

对于广告上所说的“黑客”,我们现在通常可以理解为“骇客”:一个恶意(一般是非法地)试图破解或破坏某个程序、系统及网络安全的人。换句话说,就是所谓的“骇客”,有时这群人也被叫做“黑帽黑客”。一个试图破解某系统或网络以提醒该系统所有者的系统安全漏洞。这群人往往被称做“白帽黑客”或“匿名客”(sneaker)或红客。

而“脚本小孩”则指那些完全没有或仅有一点点骇客技巧,而只是按照指示或运行某种骇客程序来达到破解目的的人。目前,许多通过木马程序进行盗号行为的人,多数不能称之为“骇客”,只能算是“脚本小孩”罢了。

少年“黑客”网络频现

目前,我国青少年利用黑客技术以及编写计算机病毒实施网络攻击的行为已十分严重,病毒制作者的年龄也在逐年减小,越来越多的初、高中生和大学生加入到了制作和传播计算机病毒的队伍,借以显示自己高超的技术能力。

不久前,来自内蒙古年仅18岁的学生王少伟,因多次攻击网站而被捕的消息传遍全国。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他先后攻击了境内外2200多家网站,包括黑龙江信息网、呼和浩特市人才网、呼和浩特市财政网等200多个政府网站。据了解,上小学六年级时,王少伟就迷恋上了网络,并意外盗取了别人的QQ号码,从此便有了成为网络黑客的念头。

从一个“脚本小孩”到骇客,其最终的目的竟然是为了在同学中炫耀,这也是更让人无法理解的动机。在同学的眼中,王少伟是个拥有高超计算机技能的“黑客超人”,他的许多“事迹”在学校也广为流传。

目前,网络上的少年“黑客”,多以盗号行为开始,他们通过传播木马程序,盗取诸如QQ号码、各种网络游戏的账号,而后有的人将所盗号码变卖,或将游戏中的装备变卖的方式获取利益。当然,这当中也有不少纯粹是为了盗号而盗号的“黑客”崇拜者。

一位曾经成功盗取了别人QQ号码的高二学生表示,当时在网络上下载了一个盗号软件,拿来就用,没想到竟然真的盗取了QQ号码。学理科的他认为崇拜黑客技术就有如崇拜其他明星一样,并无特别之处。而当被问及这种行为带来的危害与可能触及的法律制裁,他却无言以对。

“黑客”崇拜折射德育缺失

就王少伟事件而言,专家分析,热衷于扮演“黑客”的青少年,许多人在现实世界里其实充满自卑,只有在操纵键盘和鼠标时,没有了在现实社会中遭人讥笑的感觉,才能找到最“完美”的自我。在一次又一次“黑”掉大网站时,似乎找到了寻求已久的成就感。

毋庸置疑,青少年“黑客”在电脑技术上都相当出众,有的甚至可以说是天才。但是,他们给他人及社会毕竟造成了物质或精神上的损失,必须加强引导,并采取有效的控制方式。在教育过程中,应该为这些崇拜“黑客”的同学设置一道思想上的“防火墙”,使之认识到这种行为所带来的危害。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为青少年的成长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是,青少年正处于自我约束力较差、心智和经验缺乏的时期,喜欢争强好胜、表现欲强、喜欢追求刺激。而网络的开放性、新奇性和交互性的特点恰恰极大地满足了青少年的这种心理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必须加强引导,使之趋利避害。在整个社会道德水平还不太高的情况之下,只有把道德自律与他律结合起来,网络社会的道德理想才不致成为空想。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