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为教育发声:从政策先于提案到提案先于政策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7-11-1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另外,“211工程”和“985工程”的重点政策导致了全国教育资源配置和办学质量的不平衡。一般院校获得的机会少,要求增加财政投入的相关提案在2008年、2009年和2010年分别达到了39条、35条和32条,为历史最高值。

2010年,中央开始增加对地方高校的投入,一是中央财政设立地方高校发展的专项资金,以支持地方高校的重点发展和特色办学,二是采用“以奖代补”的方式对地方高校生均经费进行支持。此项政策出台后,2011年相关提案下降至26条,但2012年又迅速上升到39条。同年,“2011计划”实施,通过“竞争”和“轮换”的机制方可让更多高校参与其中,其投入也覆盖了非重点大学。

和前20年的高等教育财政政策的出台有所不同,2005年以来,不管是化解高校债务还是增加对地方普通院校的支持,都是先体现在政协提案中,而后才有政策的出台和实施。

2005年~2012年:提案对高教财政政策影响力增大

30年来的高等教育财政政策的演变及其在全国政协提案中的反映,总的来说呈现了两大特点:

第一,高等教育与义务教育提案的错峰出现。1986年《义务教育法》出台后,与义务教育相关的提案数量上升,高等教育的占比则有所下降。在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随着中央的调控能力增强,《高等教育法》以及“211工程”和“985工程”等重点投入政策的出台,与高等教育相关的提案开始增加。进入新世纪,与高等教育相关的提案持续下降,而义务教育的数量则不断上升,其间明确了中央对义务教育的投入责任,并于2006年起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2006年之后,与高等教育的相关提案又开始逐步增加。

第二,从“政策先于提案”到“提案先于政策”。在早期的与高等教育相关的提案数据中,相关重大政策的发布都是先有政策,随后政协提案才会跟进,包括下放高校自主权和允许高校采取多渠道模式进行筹资。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高校的重点扶持政策铺开,后有不少提案参与讨论,要求进入“名单”或增加财政投入,“名单”也确实有所增加。2005年后,不管是化解高等学校债务还是增加对地方普通院校的支持,都是先体现在政协提案中,而后才有政策的出台和实施。

以上两大特点表明,宏观财政体制的变化影响着各级各类教育的财政投入方式及不同时期的提案重点。在高等教育领域,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政协提案中的利益诉求,国家的相关政策也会随之发生调整。(张文玉王江璐)

(张文玉为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博士生,王江璐为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博士后)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