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隐形变异培训卷土重来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09-2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新闻回顾 教育部9月23日召开新闻通气会介绍,将继续完善“双减”配套政策,研究修订竞赛管理办法,治理打着“国际”旗号的各类竞赛;完善“营改非”流程;研究起草校外培训机构设置标准;加快校外培训管理条例立法进度,对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管理一并纳入。要强化监督检查,加大对“一对一”“高端家政”“众筹私教”“住家教师”等隐形变异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

“鸡娃”家长催生变异培训

□李 平

俗话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随着“双减”政策秉雷霆之势而下,大多数教培机构整改的整改,转型的转型,但仍有一些机构从“地上”转向“地下”,改头换面继续开展学科类校外培训,企图蒙混过关。

针对这一现象,教育部随即出台了《关于坚决查处变相违规开展学科类校外培训问题的通知》,将治理的触角延伸至这些校外培训类型。“一对一”“高端家政”“众筹私教”……纵观7种隐形变异学科类培训行为,其多具有隐蔽性强、灵活性强的特点。它们之所以能够存活,背后离不开家长的支持,甚至可以说是这些家长主动为其披上“马甲”以避开监管。

长久以来,人们深受超前教育之苦,不得不加入抢跑模式。现在国家坚决肃清教培行业乱象,严厉打击助长教育焦虑风气的培训机构,让广大群众能够守好“钱袋子”。超前教育被踩了刹车,“剧场效应”在消退,“双减”政策赢得了家长们的普遍支持。别人都开始正常走路了,但仍有部分家长要抢跑,何也?一来是“鸡娃”成性,缺乏科学的育儿观,把孩子的成绩看得重于一切;二来依赖超前学对于孩子成绩提高的作用,对培训机构鼓吹的“不能输在起跑线”的论调深信不疑。

为校外学科类培训大开方便之门的家长们,可以醒醒了。今年4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坚、刘红云团队发布了“全国首个区域教育质量健康体检报告”。报告认为,对成绩优秀的学生来说,参与校外补课反而是“有百害而无一利”:每周参与校外补课时间越长,他们的学业成绩出现了不升反降的现象。

政府部门亟待形成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导,积极促进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只有家长们从根本上认识到超前学习的危害,这些隐形培训才会没有市场。

披了“马甲”的培训查处要更精准

□朱小峰

培训机构之所以能够通过隐形变异的方式,开展违规培训来牟利,主要是心生侥幸,打“擦边球”,在政策的边缘游走,从而躲避监管。因此,对于这些违规培训行为的查处要精准。

首先,查处的对象要精准。“一对一”“高端家教”“众筹私教”等相对隐蔽的违规培训查处困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政策的执行存在困惑,难以分清合法的培训和违规的培训之间的区别。基于此,要建立精准的辨别机制,着力解决“查处对象究竟是什么”的问题,才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执法监督。可以由地方教育部门组织成立专家委员会,或者指定第三方专业机构,针对一些隐形变异培训行为进行更加精准的科学辨别。

其次,查处的主体要精准。实行属地管理机制,着力解决“谁来查处违规培训”的问题。同时,压实主体责任,按照“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对隐形变异培训问题进行查处。对于证照不全的培训机构和个人,管理部门应根据《无证无照经营查处办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法律法规,予以精准查处。对于一些跨区域的违规培训行为,应由培训机构审批地、违规行为发生地相关部门联合共同查处,避免出现“三不管”的情况。

最后,查处的手段要精准。查处违规培训,尤其是隐形变异的违规培训行为,如果缺乏精准的手段,往往会导致查处的力度和准确度不足,很难形成震慑效应。因此,要强化监管执法手段的精准科学化,着力解决“违规培训该怎么查处”的问题。教育管理部门及其他相关管理部门,要充分利用网格化综治体系开展巡查执法,同时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加大执法力度,推进“互联网+监管”,并积极探索信用惩戒等多种监管方式。

杜绝教培“灰色地带”

□夏熊飞

“双减”工作正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开展,不少省市已经出台相关落实细则,这些举措得到了众多家长、学生的好评,此前因作业、培训负担过重而导致的严重教育焦虑情绪也得到了有效缓解与疏导。

但仍有不死心的教培机构以各种更为隐蔽的方式继续牟利,把校外培训搞成小作坊,搞成地下经济、灰色经济,扰乱了市场,违背了教育公平,加剧了教育焦虑。

此次教育部及时发声,表示要加大对隐形变异违规学科类培训机构的查处力度,可谓一场“及时雨”,等于为这些隐形变异违规行为“验明正身”,无论是培训机构、家长,抑或执法监管部门今后都无法再以“身份不明”为借口,组织参与、购买违规校外培训或在监管时对其睁只眼闭只眼。

“双减”政策刚出台时,还有部分侥幸的声音,认为“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校外培训班不让上,私教、“一对一”照样可以满足需求。而教育部的重磅发声,表明他们低估了国家大力推行“双减”政策的决心。

教培行业发展历经多年,问题着实不少,想要短时间内予以全面“拨乱反正”,难度可想而知。管理过程中的各类漏洞、短板也是随着“双减”工作不断推进而逐步暴露出来,对于遇见的种种问题,不能寄希望毕其功于一役。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及时出手堵漏,在“你来我往”博弈之中,不断压缩校外教育培训行业中的“灰色地带”,久久为功,最终扭转校外培训乱象,也让教育回归教书育人本真。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