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中断机制”还学生充足睡眠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1-0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许朝军

近日,教育部召开“办实事 见实效”系列第二场新闻发布会,介绍加强中小学“五项管理”工作成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在会上表示,关于睡眠管理,要防止干扰,落实3个“中断机制”,要求作业、校外培训、网络游戏都要为保障学生睡眠“让路”。

保证充足的睡眠,已经被列入中小学“五项管理”的重点,而此次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再次提出推行3个“中断机制”,为保证中小学生能有充足睡眠,提供了更加有效的干预和科学支撑。

所谓3个“中断机制”,也就是如果学生经努力到就寝时间仍未完成作业的,学生到了休息时间应该睡眠但仍在进行或者接受校外培训的,或者正在热火进行网络游戏的,应该采取“中断机制”。对作业、校外培训和网络游戏及时叫停,进而从根本上排除可能影响学生正常睡眠的各种干扰因素,保证充足睡眠。

“中断机制”如若落实到位,对于保障学生睡眠来说,成效可期。关键在于,“中断机制”的作用、意义及成效必须建立在实施主体行为到位的前提下。也就是说,首要的是要解决好“谁来中断”“如何中断”等问题。

“中断机制”的落实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家长。从“中断机制”的指向对象分析,在学生到了就寝时间时能采取“中断作业”“中断培训”“中断游戏”干预的“主角”是家长。作为课外、校外时间的陪伴监护主体,在监督孩子作业完成、科学使用手机上,家长承担主要责任。而近距离陪伴监护也让家长对“中断机制”的执行和落实更有发言权和监督权。

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应与家庭密切配合,通过家庭教育指导、沟通交流,帮助家长进一步端正思想、认识,正确对待学业和健康成长的关系,做到科学干预,确保孩子睡眠时间及质量。更要指导家长学会科学处理“中断机制”,针对不同类型孩子的认知特点、思维品质、生活习惯、性格特征、心理特性等,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和措施,让“中断机制”既科学、理性、到位,又不乏亲和、温暖和爱。

与此同时,另外的“中断”主体角色同样不容忽略,那就是作业的设计主体教师、校外培训的实施主体举办人和相关网络平台。从这个意义上看,教师设计作业必须科学精准、丰富多彩,并体现分类分层次布置、书面和实践性结合的特征,保证不影响学生睡眠。各大网游平台、培训机构更应带头落实青少年模式和时长限制模式,在科学鉴别、防火墙设置、程序设计等方面保证中小学生能按时终止、超限叫停、违规封号、实名审查等,建立科学的保护屏障。如此,才能确保“中断机制”落实到位,还学生充足睡眠,让学生健康成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