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听听很激动,回去一动不动”的秘密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1-0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乌什县乌什·衢州小学 汪建纯

2021年9月,我来到对口支援学校后,接替上一位援疆教师任教班级(以下简称“援疆班”)的教学任务。

我主动邀请当地教师来听我的课,希望以此起到示范引领和帮带提升的作用。每次听课后,我都及时与教师们交流,他们对我的课堂理念都表示认可,甚至赞赏有加。

当我为这良好的开端暗自欢喜时,奇怪的事发生了,我去当地教师们的班里听课,却发现,他们仍保持原有的做法,课堂没有明显的改变。

这如同给我泼了一盆冷水,为什么他们“言行不一”呢?我百思不得其解。

经我多次询问,小王老师说出了他的想法:“援疆班”和其他班级不同,无论是学生基础、课堂表现,还是家长的配合程度。最重要的是,“援疆班”有一批又一批的援疆教师在任教,因此各方面在同年级都遥遥领先。

所以,他认为,适合“援疆班”的做法不一定(一定不)适合其他班。

听了小王的解释我才明白,原来他们是带着欣赏、羡慕甚至膜拜的心态来“援疆班”听课的,更多地停留在“感动”“激动”的层面,难以推广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去。

这样的感觉似曾相识,很多年以前,我在听课时,看到上课班级跟我的班级实际情况悬殊时,也会习惯性地提醒自己,告诫自己:我不是他(她),并把无法改变当作不改变的理由。

因此,我理解当地教师的想法,开始尝试走班上课,即除在“援疆班”上课之外,我还到同年级其他各班去上课。

教学中,我确实感觉到了他们与“援疆班”学生的差别:每次我用英语提问,学生会习惯性地问中文意思是什么;一个问题多次重复,也只有个别学生举手;等等。

有了真实的体验后,我意识到自己的肤浅。

我想当然地以“援疆班”为窗口展示自己的理念和做法,天真地希望这些理念和做法能推广到平行班,却完全忽视了两者班情、学情相距甚远这一事实。

意识到这个问题后,我萌生了换班的想法,我要用我的“援疆班”去换平行班。

然而,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的事再次发生。

我本以为,这种尝试改变、自我加压的想法肯定会得到大家的欢迎,不料学校却让我慎重考虑,他们担心这样很冒险,可能会影响“援疆班”已经形成的发展势头,让援疆教师失去既有的优势,给当地教师也造成压力,以至于没有教师愿意主动跟我换班。

在大家并不看好的情况下,我一再坚持,经多方沟通协调,终于完成了换班。

换班后,我任教两个班的英语,真切地感受到巨大的挑战:平行班学生的底子明显不足,再加上一个多月的教学任务落实不到位,课堂作业几乎从未讲评和批改。

我一边推进新课教学,一边弥补前期遗留下的缺憾和不足,不断调整教学目标和预期,努力寻找激发学生内驱力的办法。

学校领导非常关心,经常走进我的课堂,多次提醒我:如果不适应可以马上调整,回到“援疆班”。

班主任经常来听课,担心那几个小调皮会不会捣乱。

让人欣喜的是,来听课的教师人数明显增多,英语教师们更是每课必听,他们觉得我在平行班的做法更适合他们。

慢慢地,课堂气氛有了改善,我和学生之间有了更多默契,他们开始接受我用英语教学,并能够大方自如地用英语表演。在完成课堂作业任务时,有的学生还会提出跟我不一样的想法。

第一次面向全县公开教学时,我甚至用平行班来上课,很多听课教师不相信这些学生是平行班的。

期中评价时,我任教的两个平行班成绩很均衡,紧紧跟在“援疆班”后面,这让我有些意外。

就这样,学校原有的班级格局被打破了,从最初“援疆班”的一枝独秀,到现在好几个班齐头并进。

平行班的教师干劲满满,因为他们看到了希望;而“援疆班”的教师有了危机感,也比以前更加努力。

当然,班级之间的差异客观存在,比如小王任教的一个班情况就很特殊。小王经过多次努力尝试,我也给他出了很多主意,却仍然不能见效。一个学期下来,小王显得心灰意冷。在一次集体讨论交流中,他委婉地提出,想要跟我换班。

听着他的提议,面对再次换班的挑战,倡导换班的我却犹豫了。

回想当初,我提出换班确实有冲动的成分。或许是因为我刚进疆,对实际情况缺乏深入了解,因此才“初生牛犊不怕虎”吧。

一个学期的实践,让我有了更多的顾虑。其实,换班让我承受了巨大的压力,我足足用了两个多月时间,感觉用尽了全力,才有了一些打折的效果。

更何况,我的援疆时间只有一年半,即三个学期,现在已经过去了一个学期。我能否在剩下的两个学期中达成目标,将决定我的援疆工作是否会留下遗憾。

但此时如果我拒绝,小王带领这个班级改变的可能性就更小了。而且,小王之所以有找我换班的想法,是因为我之前的鼓励和支持,以及颇有传奇色彩的换班举动。

最终,为了坚守我一直以来的理念,我同意了与他换班的请求。

设置“援疆班”的目的是发挥先进地区教育的传帮带作用,但较长时间将援疆力量集中在少数班级的做法,无形中在援疆教师和当地教师之间形成了一道墙,影响了当地教师学习的信心和交流的积极性。

换班后,虽然不能确保每个班级都能达到“援疆班”的教学效果,却能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中间那道墙,激发当地教师的内驱力,实现教师更快地成长,让更多的边陲学生享受优质且均衡的教育资源。

我就是在师傅的传帮带下成长起来的,如今我成了师傅,来到对口支援学校,不希望看到在一批又一批援疆教师的努力下,出现事与愿违的现象。

在我过去的传帮带工作中,从来没有去徒弟班级上课或换班的经历,与其他师傅一样,我习惯于让徒弟主动来听课学习,然后在他们自己的课堂中加以推广实践,很少考虑到徒弟的班级可能存在不同情况。

这次冲动换班之下,让我看到了原来一直没有看到的问题,帮我找到了更接地气、更符合徒弟心理和需求的传帮带方法。

换班后,师傅会失去很多原有的优势,会使教学成绩增加很多不确定性,甚至还会暴露出师傅自身的不足。但勇于担当、甘冒风险,正是师傅应该展示给徒弟的传帮带精神,我相信自己的徒弟也会秉承这样的精神和做法,用实际行动去有效地影响更多的教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