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好“双一流”建设的指挥棒作用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2-2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孔德淇

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正式启动。日前,教育部召开新闻通气会,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洪大用介绍了首轮建设成效评价的开展情况,强调坚决克服“五唯”(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不把“帽子”(人才称号)和论文数量等作为监测点。

在高等教育界,“五唯”问题由来已久,是多年来诟病较多的话题,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造成长远而明显的消极影响。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破除“五唯”,改进高校的科研评价和人才评价,对于实现高校内涵式发展意义重大。

本轮“双一流”建设向“五唯”的不良倾向“宣战”,提出将定性描述与定量数据相结合,不把“帽子”和论文数量等作为监测点,而是加大质量、贡献和内涵建设成效的监测,给高校充分“留白”空间,有利于后者紧紧抓住内涵式发展这一高等教育的使命任务,将学科内涵建设、特色发展、质量水平作为发展建设基点,进一步明确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加快形成体现办学特色的学科专业体系,提升办学治校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高校师生特长与优势各不相同,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各项工作中能发挥的作用也不尽相同。本轮“双一流”评选尝试在高校师生中建立科学、合理、分类的评价体系,扬弃数论文、数帽子而不仔细甄别科研实力的做法,不简单粗暴地以论文数量、排名变化、“帽子”数量等作为评价指标,代之以关注代表作质量、高层次人才承担国家重大项目及成果情况等,重点考察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师的学术水平、教学投入、社会服务贡献。如此多维度开展高校人才评价,对发挥不同人才的特长与优势不乏进步意义,也能更好地引导高校更关注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价值,让从事基础理论研究的人追求原创学术成果,搞应用技术研究的人重视科研成果的转化,促进师生人人成才。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高校评价体系的改革更需触及实质问题,而非“浅表层的改善”。“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具有指挥棒作用,对高校的整体改革具有探索、示范意义,要进一步发挥其导向功能,明确新时代大学功能、内涵发展及其特色发展等方面的内容,规范和科学设计评价组织、程序设置、评价结果应用,引导高校把精力聚焦到人才培养、建设项目上,为整个高等教育内涵发展、高质量发展提供鲜明导向,促进高校动态调整和优化学科结构,实现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

当然,高校要让学术教育和人才培养重回学校工作的中心,还有许多复杂的工作要做。仅有“双一流”指挥棒,现状未必能有效改善。期待看到更多高校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有新的尝试,不断创新,不断调整、明确路径,抵达内涵式发展的远方。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