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返乡就业潮”来了?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3-1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新闻回顾 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076万人,将创下“毕业生人数最高、毕业生人数增长最多”两个历史,就业难度将不断增大。为此,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农学院院长周剑平建议,鼓励更多大学生返乡就业,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

大学生投身乡村振兴正当时

□李 平

随着今年1076万名高校毕业生加入就业大军,“城市就业压力大”的呼声也越来越高。考公、考研上岸难,教师考证热,企业招聘条件苛刻等现象,无一不在佐证城市尤其是一、二线城市就业的内卷化。

一头是城市“就业难”,另一头却是乡村“缺人才”“人才用不上、留不住”的窘境。即便撞得头破血流,大学生们也希望留在城里工作,不仅因为大城市经济发达、薪资待遇好、生活条件相对优越,更为深层次的原因是,返乡就业一直以来不符合主流社会预期。一旦毕业后返乡,会让家人“脸上无光”,也很难得到邻里众人的尊重、认可。广阔乡村原本是一片就业创业的热土,却无奈地成了“回不去的故土”。

返乡就业意味着“没出息”?首先,要看懂政策风向标。从2018年开始,我国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发展受到国家高度重视。发展农业特色产业集群、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施“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等一系列举措,都为大学生就业带来了诸多机会。2022年2月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文件要求“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等,这些也都为大学毕业生的职业发展提供了诸多可能。

其次,返乡就业已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种田种地”。随着美丽乡村建设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现在各地的乡村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产业也在进一步细分。在绿色产业发展、数字农业农村建设、“互联网+”现代农业打造上,都需要大规模的高层次人才队伍投入其中。

这几年,越来越多返乡就业创业的大学生成了“致富带头人”“乡村振兴青年先锋”,他们事业发展风生水起的同时,也在推动着乡村的华丽蝶变。因此,当务之急是要营造良好的基层就业氛围,引导人们打破心灵桎梏,鼓励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轻装上阵,投入乡村振兴大潮。

铺好大学生返乡就业路,高校当有所作为

□夏熊飞

大学生返乡就业,无论是从供给侧还是需求侧而言,都是重大利好,既能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契合乡村振兴对大量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

但其中有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返乡就业的大学生能否顺利融入乡村,真正发挥专长干出一番事业,而不是在激情过后因水土不服而纷纷选择逃离?这绝非杞人忧天。事实上很多返乡就业的大学生,对真实的乡村是缺乏了解的,对面临的困难是准备不足的。

要想返乡就业的大学生“来得了、留得住、扎下根”,就必须引导大学生在求学期间接触乡村、了解乡村,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积淀返乡就业的知识和本领,要对乡村“因了解而热爱”,要让返乡就业成为铭刻于心的信念。

一方面,相关高校要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给“三农”相关知识留下适当的位置,为广大学生打开一扇了解乡村的窗口,在专业知识的讲授上也要多契合农村、农业、农民的需求,有针对性地提升大学生服务“三农”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寒暑假、实习期等,鼓励、引导、带领学生多去乡村实地走访,通过参与生产生活,调研、分析研究农业农村问题,了解影响乡村发展的制约因素与瓶颈问题,练就高超的实战本领。此外,高校还应“扶上马,送一程”,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对返乡就业的毕业生保持持续关注,在他们遇到困难时予以帮扶,始终做他们最坚实的后盾。

乡村振兴正如火如荼地推进,对有知识、有能力的大学生可谓求贤若渴。高校如何调动大学生返乡就业的积极性,提升他们返乡就业的能力本领,关系着高质量人才向乡村的有效流动,也关乎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人才支撑。高校务必高度重视、有所作为,助力大学生返乡就业路走得更顺畅。

别把返乡就业当成“避风港”

□陆玄同

全国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提出鼓励大学生在生源地就业、返乡就业等建议,这样的呼吁有其现实意义。但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留城或者返乡,并不是主要问题,关键是这个决定是否理性,是不是综合考量之后的抉择。

就业难由各种原因造成,并非一朝一夕使然,大学生想要找到好的就业机会,早做规划、多方准备是基本要求,而不能将返乡就业当成“避风港”和“救命稻草”。

无论是留城还是返乡,只有明确目标,真真切切做好规划,打破外部环境因素桎梏,遵从内心真实想法作出选择,以正确心态面对,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奋进动力,也才能真正地干好事业。

遵从本心做选择,也是对这个时代、社会、就业、家庭以及自己的再认识、再思考。都说“条条大路通罗马”,关键是能否作出对的选择;又说“行行出状元”,逃避不会扭转乾坤。选择了,就要一往无前;决定了,就撸起袖子加油干。面对庞大的就业群体和严峻的就业环境,积极主动迎上去与被迫逃避退缩,结果肯定是大相径庭。

在大城市“安居乐业”难,但在小城镇也未必轻松。如果不是深思熟虑后的决定,返乡后教育医疗资源的差距、人情往来的烦琐、家人的高期望值等,可能会造成心理崩盘,继而消磨奋斗意志。

如果把返乡就业当作权宜之计,到家乡工作可能并不会如想象那般美好。即便置身于乡村振兴的大环境里,返乡就业也意味着激情与焦虑相伴、机遇与挑战并存。无论身处何方,都需要艰苦奋斗、敢打敢拼,才能为自己闯出一片天地。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