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教研活动“一团和气”带来“一潭死水”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3-1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吴维煊

对教师而言,参加教研活动如同备课、上课一样,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常规工作,也是各所学校都高度重视的日常活动。

面向教师的各级各类教研活动有很多,例如:学校层面,每位教师每周至少要参加一次学科组教研活动;省市(县)学科中心组每学期至少要开展一次大型的教研活动;各级名师工作室等教师成长共同体都以教研活动的形式开展活动;教育集团及兄弟学校间相互交流时,教研活动也是主要的交流方式。

教研活动的普遍开展,扩大了教师的教育视野,提升了教师的专业能力。但是,随着教研活动的进一步常态化,部分教研活动的研讨功能也出现了下降趋势,很多教研活动是在“一团和气”中走程序,既不“研”也不“讨”。

“一团和气”的教研活动是如何产生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教研活动以“点赞式”评课为主。一般来说,教研活动都是针对某节公开课的评课。由于公开课都是经过多次打磨的,听课教师基本上挑不出太多问题,“点赞”就成了评课的主旋律,缺少质疑及不同观点的碰撞。无论是授课教师还是听课教师,都难以通过教研活动收获对自己有价值的信息。

教研活动中较少涉及对深层次教育教学问题的讨论。教研活动往往聚焦于某节课的具体教学,这并无不妥,但在课堂教学背后还有很多值得研讨的话题,比如:教材的校本化开发、教师团队与梯队建设、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提升、学科教学中存在的实质性问题、教师在专业发展中遇到的瓶颈问题……缺少深层次话题的教研活动很容易成为一种形式化的存在。

教研活动的管理方式存在问题。教研活动是学校教学业务的一部分,很多学校却以行政化方式对教研活动进行管理,只注重教研活动是否在规定时间内开展,教师出勤情况如何,有没有对活动进行拍照,活动记录表是否上交等情况。至于研讨的内容是什么,教师在教科研上存在哪些短板,有没有值得推广的研究课题等业务问题,并未纳入教研管理的范畴,必然导致教研活动含金量不高,出现虚假教研情况。

教研活动是让教师敞开心扉,针对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进行观点碰撞的场域。“一团和气”地开展教研活动,表面上看,是活动流于形式;往深里看,是教研生态出了问题。“一团和气”的教研活动,不仅制约了教师的发展,也会让教育生态在“一团和气”中带来“一潭死水”。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