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再热,本科教育也不能弱化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3-2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高校不能因为“考研热”自乱阵脚,更不可把自身办成“研究生预备学校”。本科教育有自身课程体系,课程学习不是为了考研,而是服从自身专业培养目标。

□程振伟

日前,教育部发布《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国家分数线”。特别相较去年的国家分数线,今年不少学科门类的总分基本要求都提升了不少。整体而言,除了农学和军事学跟去年持平,其他门类涨超10分的比比皆是,即使人们印象中不够热的哲学,也达到了314分,比去年高了15分。

考研国家线普遍上涨,上了热搜,凸显的问题是“考研难”。“考研热”很容易带来“考研难”。数据也说明了这一点。今年考研报名人数为457万人,2021年是377万人,2020年是341万人,2017年是201万人,5年过后,人数翻番。而事实上,考研人数规模虽然不断扩大,但扩招的增长速度远远跟不上考研人数的“猛涨”。热搜上说,“今年300万人考研落榜”,着实冷酷。而另一个数据似乎更有说服力,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076万人,考研报名人数为457万人,“一半毕业生都在考研”,“考研热如斯”给高校办学提出了一系列议题。

首先看本科教育。相较一些研究型名校,无论从人数比重还是办学方向来说,地方教学型或研究教学型高校的本科教育是办学之本。一直以来,地方院校将考研升学率视为重要办学成绩,有的高校考研升学率达到30%。而如今“考研热”叠加“考研难”,特别是过去不太参与考研竞争的名校学生、因疫情留不了学的学生入场考研,让那些传统的“考研名校”在“考研成绩单”上表现下滑。到底是要“重仓考研”,还是回归本科特色教育?笔者看来,无论考研有多热,按照教育规律办事,做强本科教育是“以不变应万变”“利当下更利长久”的良策。

有近一半本科毕业生考研,最终考上的不过三成不到,考研俨然成“第二次高考”。然而,本科教育不能等同于高中学习,后者以升学为目标,而前者的一个重要功能是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一般来说,从某个本科专业毕业的人,是能胜任社会上的特定工作的。而近年来一些高校的“办学考研化”,事实上是在弱化、矮化本科教育。面临高考,时有教师说“考好了,上了大学什么都成了”,如果俨然“第二次高考”的考研,也带来类似的想法,则会带来本科教育的主体性不足和办学定力的虚化。

本科教育,千万不能以研究生入学考试为导向,更不能因为“考研热”继续弱化本科教育,相反要加强本科教育,发扬自身在给学生打专业基础、培养特色人才上的优势。

“考研热”不可异化为本科教育焦虑。“以本为本”永远不过时。本科生只有读研、升学一途?未必。好的本科教育,会让学生受益终身。高校不能因为“考研热”自乱阵脚,更不可把自身办成“研究生预备学校”。本科教育有自身课程体系,课程学习不是为了考研,而是服从自身专业培养目标。切勿“考什么,只学什么”,更不可因为考研竞争太激烈而“强化本科教育的考研导向”。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