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背景下基础教育的新认识与新探索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4-1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 言 宏

“共同富裕背景下基础教育如何发展?”“共同富裕背景下育人模式有什么变化?”这些问题成了由浙江省教育学会、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的共同富裕背景下初中高质量育人杭州论坛暨“内生课堂”博览会中的热门话题。4月9日,该会议在浙江师范大学附属杭州笕桥实验中学隆重举行。

共同富裕背景下对教育的新认识

如何理解共富背景下的教育?这样的教育与过去的教育有何不同?在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袁振国看来,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上、生活上的富裕,而且是精神上的共同富裕。精神上的共同富裕,跟教育的关系极大。把教育放到更加广阔的时代背景下看,教育的质量、教育的公平,在推进整个中华民族走向共同富裕当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应发挥其持久性、引导性的作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主要体现在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的发展上。人的发展水平提高了,这才是高质量教育发展的本质。

袁振国认为教育与人的发展,包括五个层次:一是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二是面向所有学生的发展,让每一个人在教育当中都能够找到位置,展现风采,这是教育的共同富裕的特征;三是富有个性化的发展,让每个人通过教育的过程变得更加富有特色,个性得到更好的张扬,生命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得到更充分的体现,而不是在教育过程当中变成雷同的人、标准化的人;四是自主性,不是被动地发展,而是自己主动去发展,激发自己的内在动机,展开自己内在的想象力和情感的张力;五是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认为,全国脱贫共同迈向富裕的背景之下,教育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公平,是巩固脱贫、迈向共同富裕的基础。提高质量,促进公平,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关键在于提高教育质量,尤其是提高农村地区的教育质量。近几年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改革评价制度、落实“双减”政策等文件,都是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适应新时代的建设人才。而提高教育质量的立足点就在课堂上,把课堂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主渠道,上好每一节课,教好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学会知识,就会减轻作业负担,有时间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去了解世界、了解社会,拓宽视野,丰富知识,这样才有利于他们将来的学习和发展,才有利于共同富裕的进程。

浙江教育学会会长、浙江省教育厅原副厅长韩平认为,要认清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增强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促进教育共同富裕、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这需要发挥教育的引领性、奠基性和全局性作用,需要将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作为共同富裕的重要范畴,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的有机协调。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特级教师成尚荣则关注共同富裕背景下的教育关键词——公平、优质、均衡,也就是每个地区、每个学段、每一所学校要均衡,要能高质量发展和育人,要让教育各主体真正做到各美其美。教育发展要遵循新原则:要有大人才观,要更高水平因材施教;要以综合育人为原则,培养有开放胸怀、有开阔思维、能解决复杂性问题的人;要坚持实践育人,关注其本源学习。

优质教育3.0版本下育人模式新探索

厘清了政策导向、理论指向,从何角度入手进行教育改革,如何真正做到高质量育人是人们最为关注的。

浙江省教育学会秘书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王健敏认为,共同富裕背景下教育的本质特征是共享公平、优质、均衡,其目的是高质量育人。在她看来,公平、优质、均衡的教育,1.0版强调起点公平;2.0版强调从起点公平到过程公平;目前是3.0版,强调从起点公平到过程公平再到结果公平,实现让每一个人接受最适合的教育,得到最好的发展。因此,面对3.0版,育人模式也要有新突破。她认为高质量育人的本质特征有3个:一是“轻负高质”,切实“双减”,把过重的负担减下来;二是学生健康快乐,校园生活丰富多彩,愉悦感强;三是学生素质优秀,综合竞争力强。

初中是基础教育阶段的第一个关键转折期,也是人生的重要分水岭,充满着成长矛盾、人生焦虑与教育困境。因此,初中实现高质量育人富有挑战性。此次研讨会上,杭州市5所初中的校长,围绕坚守公平、优质、均衡的教育理念、坚持让每一个学生享受最适合他的教育、将实现每一个人最好的发展作为教育信念、以创新实践探索高质量育人的路径等话题,探寻优质教育3.0版本下育人模式。

浙江师范大学附属杭州笕桥实验中学地处城郊接合部,原来是一所薄弱初中,学校聚焦课堂主阵地,历经15年持续探索,针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窄化了育人价值;过于依赖外在激励,抑制了内在需求”等问题,打造出以提升学生内生力(动力、毅力、能力、创造力)为核心价值导向、实现持久育人效应的内生课堂,学校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内生课堂是在生态文化理念引领下,注重学生内在动机的激发和心理需求的满足,让学生从学习本身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并通过内在价值的追求和体认,以及内生力的培养,达到持久育人效应的课堂样态。内生课堂还形成了课程变革、课堂变革、评价变革、资源变革“四位一体”的育人新样态。内生课堂启示我们,高质量育人要从课堂入手,课堂应该产生持续的“内动力”,从目标、思维、学习等实现进阶式发展,最终实现自助、自治、自主。不少参会专家认为,该校提供了一种大面积高质量育人的成功范式。

杭州市景成实验学校校长曹纺平提出“唤醒成长”,这作为公办九年一贯制学校特别具有典型意义,唤醒学生成长的意愿,打造回应式课堂,推行选择性作业,开展精准化辅导,“拨动学生最柔软的情感,激发学生成长的内驱力”。这样的实践告诉我们,高质量育人重在唤醒学生的成长需要,教育的所有智慧在于吸引、引导学生的内在需要。

亲情教育是杭州市公益中学创出的品牌。亲情教育,指学校通过各种教育载体,重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引导学生形成亲情观,学会关心自我、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校长潘志平介绍了学校亲情教育六大行动,即“吃得爽:管心先管胃”“玩得嗨:爱玩才会赢”“聊得畅:沟通贵走心”“学得乐:活教促乐学”“做得实:规范保底线”“评得妙:创新显活力”。亲情教育成功实践表明,高质量育人必须开启心灵之门,让人与人沟通。

杭州绿城育华亲亲学校校长陆颖认为,高质量育人体现在学生高阶思维被激发,学生的认知学习与社会性能力共同成长,这应该是一所负责任的学校的使命,而项目学习恰恰是一条学习的有效路径。她举了一个例子。在2021年全国的项目学习挑战赛中,杭州绿城育华亲亲学校学生接到的题目是“基于火星的环境条件,设计一套运输系统,将甲烷安全运输到中继基地。”学生们根据要求设计了解决方案,动手制作了模型,并进行了方案的解说,取得全国第三、中学组第一名的优异成绩。学校从单学科、学科组、课外拓延3种角度生发的项目学习,常态化渗透在学生的日常学习中。学校还开发了多个项目学习基地,包括无人机、渡文化、设计学习等。在基地的建设中,得到家长、社区、企业、高校等社会力量的支持。专家们认为,项目学习揭示出高质量育人从真学习开始,在解决真正问题中实现学习力、创造力、合作性、责任心的持续提升。

在人们对未来学校提出各种幻想之际,杭州市建兰中学率先利用大数据开启“建兰大脑”,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沉睡的每一个数据活化,让因材施教、个性化发展成为可能。校长饶美红介绍,“建兰大脑”,就是以沉淀、整合海量数据为基础,通过全面精准的诊断,为学生做精准画像个性化服务,使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积极性。依托高质量育人的现代化路径,实现减负高质,以达到高质量育人。

早在百年前,怀特海就一针见血地指出,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所以,办一所高质量的学校,既要立足现实,又要着眼未来。学校要发展,需要有外部力量的推动和内部力量的唤醒,从根本上说,要办好一所学校,需要学校有内生力,能真正激发学校办学活力。内生力要发生,关键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质量犹如起跳板,提供关键性力量;内生力要唤醒,需要亲情激发,让学生有成长愿望;内生力要持续,需要现代教育技术支持的优质管理。

5所初中用自身的创新实践,将公平均衡的优质教育从1.0版本推进到3.0版本,让每一个学生受到最适合的、最好的优质教育,其创新实践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背景下给人很多启示。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