矢志空天报国 逐梦浩瀚苍穹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05-2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着力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    

    5月10日,长征七号遥七运载火箭托举天舟六号货运飞船一飞冲天,向中国空间站发出新“快递”。数百公里外的中国空间站,神舟十五号飞行乘组航天员满怀期待迎接天舟六号的到来。

    “3、2、1,点火……”记忆回到长征二号F遥十五运载火箭的尾焰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上空划破天际的那一天,随着“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的消息传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内掌声雷动。北航学生不仅因飞船、火箭成功发射而激动,更为北航的电磁兼容技术、航空发动机技术等多项科研成果为天舟六号、“神十五”和空间站工程“保驾护航”而自豪。

    70余年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始终以服务国家为最高追求,不断深化产教融合,着力构建具有典型行业特色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培育了25万余名毕业生,走出了89位两院院士,源源不断为国家培养输送了大批堪当大任的领军人才和卓越工程师。

    构建高水平校企联合导师队伍,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探索不息

    “聆听老一辈航天人的心声,我们深深感受到新时代中国航天人肩负的重任与期许。”当记者问起“航天工程实践讲堂”带来的收获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学生赵泽林这样回答。课堂上,航天科技一院火箭专家、曾任长征一号火箭总体设计员的韩厚健讲到自己的经历以及回忆起钱学森老先生的时候,眼角泛起了泪花。那一刻,赵泽林真正感受到老一辈航天人对航天事业的热爱、对航天报国的执着。

    人工智能的核心引擎是AI计算框架,在“AI开源计算系统前沿技术”的课堂上,企业首席科学家以及一批高水平专家亲自赴北航现场授课。课堂上,同学们兴致高昂。“我们能够了解AI模型背后的运行机制,提升对AI开源计算系统前沿知识的理解和技能掌握,能学到很多。”博士生李岚皓表示,“通过实践课程,我们能深度参与华为昇思科学计算套件开发,这让我接触了产业需要、确立了研究方向。”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着力打造基于共同工程创新研究项目为基础的高水平校企融合导师队伍,建设涵盖各领域、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校企导师库,设置校企主责导师和副导师,校企共同形成导师遴选、聘任等制度。一期入库导师达到500多人,其中,正高级职称的超过三分之二,企业导师具有高级职称的达到四分之三,总师、副总师、技术专家、院所长、主任等超半数。

    “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航空航天高等学府,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始终把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勇于承担培养国家急需工程科技领军人才的时代重任,加快培养新时代卓越工程师,服务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书记赵长禄说。

    步履不息,探索不止。从建校之初的“红色航空工程师”到新世纪以来培养具有领军领导潜质的卓越工程师,聚焦国家关键领域,学校全面开启了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的系列探索。

    2006年起,学校打破学科界限,先后成立“大型飞机高级人才班”“航空发动机吴大观班”和“网络信息安全班”,成立航空发动机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院、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无人系统研究院等多个急需人才培养“特区”。其中,“大型飞机高级人才班”培养出数百名高层次人才,被誉为“大飞机专项黄埔军校”。

    立足全球视野,学校还建立起超常规人才培养“特区”,2005年成立中法工程师学院,实施本硕贯通、通专融合、国际双学位、国内外双导师培养模式,培养具有科学基础知识和通用技术方法的国际化工程师。

    迈入新时代,2021年,学校成立未来空天技术学院,实施本博贯通、学研一体、理工双学位、校企双导师培养模式。2022年,学校入选首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单位,联合领军企业成立了卓越工程师产教联合培养研究中心,成功举办首届卓越工程师培养高峰论坛,不断探索新时代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北航范式”。

    讲好产教融合实践课程,筑牢卓越工程师培养之基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单元,也是产教融合实践育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课程合作是产教融合最为传统、最为有效的合作形式。为了全方位深层次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改革,北航在卓越工程师产教融合课程中下足了功夫。

    “对于实际飞行和弹道方案的偏差,你们考虑过不同季节风场的影响吗?”由北航宇航学院牵头开展的学生大型综合项目“北航四号”临近空间火箭动力飞行器项目中,评审专家的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北航四号”飞控系统学生负责人赵鸣飞。

    “航天工程实践讲堂”上,航天一院研究员李炳蔚结合研制经验讲授飞行器力学环境设计的一节课启发了赵鸣飞,“飞行器在进行风场设计时需要考虑综合矢量风剖面”。那风场数据的不准确是否就是数据偏差的来源呢?这个小知识点醒了赵鸣飞,让他解决了脑海中久久回荡的难题,也促成了“北航四号”在我国西北某地一飞冲天。

    2021年,学校围绕卓越工程师培养大力开设校企联合课程或实践课程,探索具有北航特色的高层次行业人才培养课程模式。通过变革工程人才培养理念,探索以实践教学改革驱动理论教学创新的路径,再建一批产教融合实践课程。

    “课程组织的中华航天博物馆实地参观、火箭发动机热试车观摩以及到运载火箭、卫星、飞船等总装车间现场教学及实习实践,不仅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立体的航天专业知识,也为我们提供了课程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锻炼机会。”“北航亚太一号”推进分系统学生负责人吴坤隆说。

    对于“航天工程实践讲堂”的课程教学方式,亲身参与2022年新学期课程策划与授课的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原副主任江帆有自己的看法:“课程通过与航天企业、科研院所合作,探索授课方式从校内教师到企业专家的转变以及传统课堂教学向现场教学的转变,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航天实践素养与能力,让他们将学校里学到的理论知识更快地通过实习、实践转化成能力,投身到航天工程一线。”

    自2012年开始,北航还打造了研究生实践讲堂,在全校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中引入国内外著名企业及行业院所的优质课程资源,邀请企业技术专家参与课程建设并主讲或参与讲授课程。校企双方共同探讨优化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共同参与教学计划制定,从而实现专业理论知识更新与产业市场前沿动态的有效对接,促进实践课程教学改革,吸引了包括中航工业、航天科技、大唐电信、空客、歌尔等30余家企业参与授课。

    塑造“三位一体”培养模式,打通卓越工程师培养“最后一公里”

    卓越工程师培养如何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连通企业与高校的“最后一公里”?

    “校企导师的联合指导让我受益匪浅!我运用生产设备开展工艺优化和电路设计工作,提升了产品性能。”殷加亮是北航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学院首批工程博士,他依托学院平台赴集成电路企业实习实践。“我意识到,要想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仅靠书本知识是不够的。理论结合实践,才能学以致用。”殷加亮说。

    瞄准企业“真问题”,开展“真研究”。北航建立起集基地、项目、实验室于一体的培养模式,以国家需求为导向,建立产教融合培养基地;以联合实验室为载体,大力提升实践创新能力;以重大项目为纽带,凝聚协同育人合力。

    近年来,北航与航空航天领域领军企业和信息领域龙头企业开展全面合作,先后建成实践基地249个,其中3个全国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6个工信部校企协同育人示范基地。

    北航学生刘阳在参观基地后表示:“实习生活很充实,导师很亲切,秉承着北航精神,我学到了大量前沿技术,树立了职业目标。”

    2021年,北航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深度合作,共同成立集成电路和电磁安全联合实验室。2022年,学校建成集成电路工程师技术中心,着力提升工程类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

    华为昇思首席架构师金雪峰一直全力支持双方科研合作。他感慨地说,北航有扎实的人才教育和肥沃的研究土壤,而企业有迫切的真实需求和前沿的产业技术,通过联合实验室、实践课堂等一系列举措,能够碰撞出更多火花。

    为了培养航空发动机相关多学科交叉卓越工程师,2018年,北航与中国航发集团联合成立航空发动机研究院,双方制定“2+2(企业培养)+1”接力培养方案共享资源,学生直接参与多个国家重大研究项目。通过一学期的实践,北航硕士生高崇涵受益匪浅:“受益于本科航空通识类课程的基础,在流体项目中我能有效进行团队协作,拓宽了计算机专业视野。”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王云鹏表示,学校积极推动构建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产教联盟,不断创新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和组织机制,持续探索新时代卓越工程师自主培养之路。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