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高校“去国际排名”导向意味着什么?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5-1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新闻回顾 近日,“南京大学不将国际排名作为发展目标”的新闻火了。有媒体注意到,南京大学一份文件提出,进一步明确办学发展目标定位。全面梳理以学科亮点工程为主的学科评价体系和预算目标设置体系,清理以论文数量、国际排名为参考的评价标准。在《南京大学“十四五”规划》和《南京大学“双一流”建设高校整体建设方案》编制中,学校发展和学科建设均不再使用国际排名作为重要建设目标。

破除对“高校排名”的盲目迷信

□李 平

此次,南京大学主动淡化国际排名,争取不为排名所累,引发广泛关注。

长久以来,人们对“高校排名”的追捧高烧不退,波及甚广。公众了解一所高校看排名,考生和家长填报志愿时,首先想到的是根据高校排名论斤两;高校的“江湖地位”看排名,高校与高校之间由此陷入互相攀比的零和博弈怪圈。多方作用之下,高校被排名绑架,在追逐排名的路上陷入功利化陷阱,甚至产生“唯排名”现象。

早在几年前,就有专家学者指出,以排行榜来评价一所高校并不科学客观。纵观各类高校排行榜,多是论文发表数量、论文引用数、师资力量、毕业生就业数据等一些可量化的指标,而“冰山”之下难以量化的因素却一概被忽略。高校类型是多种多样的,评价标准也应是多元化的。不同类型、特色、规模的高校,本不适宜放在同一个赛道上去做比较,一股脑儿地去各大排行榜上争个高低,其结果只会误导大众。这些年来,不少高校跟随排名指挥棒,指标哪儿缺了就补哪儿,却忘了数据、指标达到易,而学科内涵建设难。君不见,在各种排行榜上,国内不少高校学科排名不断攀升,但学科的原始创新能力却没有得到根本提升;在评价导向单一化作用下,高校“千校一面”,缺少类型和特色差异。

高校可以被评价,但不应被无端排名。对高校进行评价,其目的是让高校能够更好地发挥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三大功能,以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对于高校来说,过于迷信排名,把功夫下在提高各项量化指标上,就是在舍本逐末。若不能产出相应的科研成果,不能培养出与排行相匹配的创新型人才,数据再亮眼、排名再靠前,都是没有意义的。

所谓“不破不立”,对于深受其累的高校自身而言,在削弱及淡化各类高校排行榜的消极影响上,有必要更加积极主动。南大此次开了个好头,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高校走上拒绝排名、锤炼内功之路。与此同时,期待科学有效的衡量标准及评价体系尽快建立起来。

“去国际排名”是教育评价改革的应有之义

□杨朝清

曾几何时,五花八门的排行榜、纷繁复杂的考核指标体系,不仅加重了高校的负担,也助长了浮躁、功利的风气,让学校、教师和学生都不堪重负。一味追逐排名,让一些高校的办学定位摇摆不定。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当国际排名成为学校发展和学科建设的关键绩效指标,部分高校就会想方设法去提高国际排名;少数学校更是忽略和漠视我国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以及学科、专业的实际情况盲目跟风,不仅导致有限的资源没有“用在刀刃上”,也导致学校失去了办学特色。

跟在别人后面依样画葫芦,简单以国外大学作为标准和模式,学校发展和学科建设就会误入歧途。南京大学“去国际排名”并非不重视教育国际合作,而是不被国际排名牵着鼻子走,坚定不移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这显然值得学习和借鉴。

以论文数量、国际排名等量化指标为核心的教育评价方式单一、片面,很容易导致办学治校的急功近利。“去国际排名”契合“破五唯”的价值内核,是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的应有之义。说到底,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办学历史、学科实力和规律,不能“一刀切”,而是应该采取分类评价、过程评价、增值评价等多维度的综合评价体系,努力实现教育评价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只有让教育评价的指挥棒更有“准头”,才能保证学校发展和学科建设的航向正确。

解决好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有助于充分激发高校的生机和活力。与其被国际排名左右,还不如增强办学定力和学科建设自信——在清理以论文数量、国际排名为参考的评价标准的同时,南大也在全面梳理以学科亮点工程为主的学科评价体系,真正做到了破立结合,精准地确立了办学目标定位。

做好高校高质量 发展“大文章”

□朱小峰

“学校发展和学科建设均不再使用国际排名作为重要建设目标”,最近,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兰州大学等高校都宣布将不再参与国际排名,不再向国际教育机构提供任何数据,潜心做好自己的研究,避免受到各种排名的影响。

坦率而言,国际范围内,“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大学排行榜一向争议颇多。一方面,排名需要数据,大多数数据都是大学自己提供给排名机构的,其中掺杂的水分不少,真实性可疑;另一方面,假如没有得到相关数据,排名机构就会自己动手去搜寻数据,甚至是编造数据,排行榜的真实性也很难得到保证。除此之外,在地域保护情绪的影响下,排名机构也难免有意无意间在排行榜上把本国、本地区的高校名次往前排,由此也造成了排名的客观性不足。

有鉴于此,排行榜对于高校来说,或许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不能将排名作为自己追逐的重要目标,否则就会被排名机构牵着鼻子走,成为排名的“奴隶”,既弱化自己的育人本分,又会打乱自己的办学节奏,造成本末倒置。实际上,“金杯银杯不如社会的口碑”,大学办得究竟如何,只要通过其毕业生进入社会后的实际表现就可以得出结论。花里胡哨的排行榜,其实并无实质性的评价意义。

因此,高校与其死盯着排行榜不放,还不如沉下心来,推进高质量发展,凝练自己的特色,立足中国大地,在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中站稳脚,把自身的发展与推动国家发展紧密联系起来,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为抓手,加快紧缺领域平台建设,推动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契合,积极践行高校使命担当。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