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主课”入课标,见心更要见行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5-1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体育课被挤占、挪用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顽疾,需要用刚性规范保障“开齐开足体育课,确保体育课时不被占用”,让这一规则成为学校教育的底线原则。

□谌 涛

按照将在今年秋季学期开始实施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全国九年义务教育学校各年级均开设体育与健康课,占总课时比例10%~11%。体育与健康课所占的总课时比例,仅次于语文(20%~22%)、数学(13%~15%),高于外语(6%~8%),排名第三。这也被部分媒体解读为“体育上升为第三主课”。

而实际上,在2001年版和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体育的课时占比已经是10%~11%。单从课时来看,从2001年开始,体育就一直超过占比6%~8%的英语,排在第三位,至今已10年有余,但现实中,体育真正成为“第三主课”了吗?

体育课在中小学等教育体系中被一些人解读为“副科”,处于较弱势的地位。体育课任由学生自己玩、被挤占的现象时有发生,在诸多学校,考试临近、天气不好、器材不足、场地有限、安全问题等都是体育课被挤占、挪用的理由。近年来,中小学生近视率居高不下,出现肥胖、颈椎和腰椎问题比例上升,体质测试成绩不容乐观,心理问题多发,究其原因,都与体育课开设不规范、学生缺乏体育锻炼有关。体育成为“主课”,任重道远,见心更要见行。

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都应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体育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不仅事关体质健康,还能养成一个人的健全人格,让人正确面对人生的坎坷、输赢,处理与对手和同伴的关系。而且,体育锻炼与学业成绩并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挤占体育锻炼时间,并不能带来学业成绩的提升。相反,体育锻炼与学业成绩的提升是正相关的,可以相得益彰。

体育课被挤占、挪用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顽疾,需要用刚性规范保障“开齐开足体育课,确保体育课时不被占用”,让其成为学校教育的底线原则,一旦出现未开齐开足体育课或挤占体育课等行为,其实施主体就应当受惩戒,从而倒逼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增强自律意识、底线意识,保障体育课的课时和质量。

体育课不仅要保证体育运动的时间,更要有一定的运动强度。一方面需设置体育课的质量标准和评价机制,让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掌握一定的体育技能。此外,在学校设立常态化体育竞赛机制,增加竞赛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另一方面厘清学校、教师体育课安全保障义务边界,为体育课松绑。在体育教学中,意外伤害事故引起的纠纷让学校、体育教师如履薄冰。一些安全事故发生后,体育教师降低了运动难度、强度,单杠等器械项目减少了,长跑也不敢跑了,一堂课下来,既达不到运动强度,也不能提升体质水平。应通过立法的方式,厘清学校、教师体育课安全保障义务边界。

专业的师资、标准的体育设施,是上好体育课的基础性保障。现实中,一些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体育设施和师资的缺乏问题还比较突出,需要持续加大投入,将教育资源更多地向相对落后的地区倾斜,通过体教融合做到资源共享、打通退役运动员到学校任教的路径等方式,让每一所学校尽可能享有公平可及的体育教学资源。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